失去了男人雄風后,小皇帝老實了不少,也不鬧事了,也不打女人了,就一個人悶頭在上書房天天讀書,看上去跟轉(zhuǎn)了性一樣。
當然,實際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,小皇帝可沒有真的因此一蹶不振,收斂權力欲望!反而因為自己沒有男人雄風后,他更加的遷怒記恨于蘇無忌和太后娘娘,恨不得他們碎尸萬段。
只是,小皇帝眼下也沒有辦法,失去了汪直和安親王的他,就好似被砍斷翅膀的鳥,連蘇無忌都斗不過,更不要說扳倒太后了。
于是,他只能老老實實的等待時機。
畢竟,太后娘娘之前說的是讓小皇帝讀書到十六歲,然后讓他親政。
因此,他便準備暫時蟄伏起來。就等他個兩年,看看兩年后,太后會不會真的大發(fā)慈悲讓他親政!
若是兩年后,太后放權讓他親政,那固然最好。
但若是兩年后,太后還不肯讓權,那便是太后失信于天下,那文武百官都會反對太后。到時候他也有了再度和太后掰手腕的機會。
當然,這兩年他也不會真的什么都不干,他一直在偷偷試圖聯(lián)系大昭勛貴,增加自己帝黨的力量!
大昭的權力格局分為四方!
天子裁決一切,藩王坐鎮(zhèn)四方,這是屬于皇族勢力。
文官執(zhí)掌政權民生,上到中央內(nèi)閣,下到七品縣令,都是屬于文官勢力。
而司禮監(jiān)則屬于宦官勢力,用來制衡文官,免得文官一家獨大,逼迫皇權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股勢力,便是勛貴武官。
他們是大昭的開國功臣之后,位高權重,世襲罔替,與國同休,統(tǒng)率兵馬。
其中,勛貴們以魏國公徐家和英國公張家為首!這兩家勛貴共同執(zhí)掌外禁軍的五萬人,相互制衡。
他們世受皇恩,對大昭忠心耿耿,好幾次大昭的危難之戰(zhàn),都是這些勛貴統(tǒng)兵作戰(zhàn)。
但他們卻幾乎不插手宮廷內(nèi)斗。所以之前不管是帝黨還是后黨,都沒有去找他們。或者說找了也沒用。
畢竟,不管是魏國公還是英國公,都已經(jīng)是位極人臣了。大昭沒有異性王,國公就是異姓最高的爵位。
這兩家平常只要老老實實的忠于大昭,就可以做到與國同休,幾代人吃香喝辣,干嘛費這么大勁去參與宮廷內(nèi)斗。
要知道,斗贏了,他們的爵位也無法提升了,根本不可能封異性王。
而斗輸了,老祖宗好不容易掙來的世襲爵位可就沒有了,搞不好還會小命不保!
收益和風險完全不成正比,因此勛貴們都不愛參與宮廷內(nèi)斗。
這也是勛貴們總結出來的經(jīng)驗。
之前頂級勛貴可不止他們兩家,但就因為參與宮廷內(nèi)斗,被清算掉了幾家。
因此,剩下的魏國公徐家和英國公張家可就學聰明了,只忠于朝廷命令,不參與黨爭!
但現(xiàn)在,小皇帝卻顧不了這么多了,不斷的找機會,偷偷給這兩家送信,各種封官許愿。
畢竟眼下,幾方勢力中,最能幫助他的,就只有這勛貴統(tǒng)率的外禁軍了。
若是這五萬人站在自己這邊,那他輕而易舉的就可以拿下蘇無忌和太后,重新的大權在握!
為此,小皇帝甚至開出了一個天價價碼!
能幫助他親政,掃除奸孽者!封異性王,世襲罔替!甚至可以裂土分封,做藩王坐鎮(zhèn)一方!
小皇帝現(xiàn)在是寧與外人,也不想把權力讓自己的養(yǎng)母自己把持了!
他,徹底的瘋狂了!
當然,茲事體大,雙方都需要不斷的相互試探才能建立起信任,小皇帝一時半會還無法說動勛貴們。
……
另一邊,蘇無忌在完成抄家,搞到錢之后,便著手開始整頓剩下的八千內(nèi)禁軍和東廠番子。
然而,整頓內(nèi)禁軍與東廠殘部的計劃雖好,但真正實施起來,蘇無忌才深切體會到何為分身乏術,何為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
內(nèi)禁軍足有八千人,東廠原有架構龐雜,明暗探子,番役加起來更是逾萬,這近兩萬人的隊伍,管理、調(diào)度、甄別、整合,談心,千頭萬緒,絕非蘇無忌一個人就能理順。
之前整頓兩千人禁軍的時候,已經(jīng)是蘇無忌的極限了。蘇無忌忙的連皇后和麗妃都沒時間探望,天天住在軍營里和這些人同吃同住,聆聽需求,處理事務,事無巨細,務求公平。
而眼下,就算他忙死,也不可能一個人管理這么多人。
他手下西廠雖有一些干練之人,但多為武職出身,真正能替他總攬全局、出謀劃策的文人幕僚,極度匱乏。
蘇無忌急需要一批文職官員!
文職官員可以給這些禁軍和東廠人員進行掃盲培訓,進行思想教育,同時起到監(jiān)軍作用。
蘇無忌想把他們弄成“政委”的效果。
但大昭朝堂,重文抑武之風極盛。稍有抱負,前途光明的文官,誰愿意自毀前程,跑到名聲不佳,被視為鷹犬酷吏的東西二廠,或是被視為粗鄙武夫之地的內(nèi)禁軍來任職?蘇無忌即便手握重權,開出高價,也難招到真正有用的人才。
正當蘇無忌為此事焦頭爛額之際,一個絕佳的機會送上門來——朝廷春闈在即!
春闈,即科舉會試,乃天下舉子晉身之階,亦是朝廷選拔人才之根本。
通過會試的人就是貢生,而貢生就是準進士,剩下的殿試根本不會刷人,只是定一下名次而已!
而進士那可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!即使是最次的三甲進士,那也可以直接外放當縣令!
至于一二甲,那更是有機會點翰林,進中樞,是未來的內(nèi)閣人選!
而春闈的主考官一職,更是重中之重!按照官場數(shù)百年來不成文的規(guī)矩,凡經(jīng)主考官錄取的進士,皆視主考官為“座師”,自此結下牢固的師生之誼,形成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的人身依附關系。若能出任主考官,便意味著能在一科進士中,迅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龐大班底!
蘇無忌眼中精光一閃,若能拿下主考官之位,一下子便能收獲幾百名進士學生!
屆時,他將其中一部分才華出眾、又懂得“變通”的新科進士,調(diào)任至內(nèi)禁軍或東西二廠擔任文書、參贊、經(jīng)歷等文職,豈不是順理成章?人才匱乏的難題,便可迎刃而解!
而且,蘇無忌的勢力也可以趁機走出后宮,走向前朝!
想要權傾朝野,光靠后宮這點力量是不夠的,必須得前朝也有人才行!
以往的大太監(jiān)都是在幕后把控,暗地里收羅文官,培養(yǎng)所謂的閹黨。
比如那位權傾朝野的魏公九千歲便是如此。
但這樣的黨派都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冉冉皆為利來。本質(zhì)上只是個利益團體而已,無法形成深度的捆綁。一旦遇到點事情,便是樹倒猢猻散。
而師生關系不單單是利益關系,還受道德的約束。背叛老師會被朝野指責,萬人唾罵,捆綁的會跟深層次。
因此,文官集團有時候才會抱團的如此厲害,甚至可以集體逼著皇帝道歉。
蘇無忌自然便準備走師生這條路子,把門生緊緊的圍繞在自己身邊,讓自己不管在后宮還是前朝,都龐然大物,無人敢動!
于是,他立刻前往慈寧宮,求見太后。
巧合的是,太后上官嫣兒此刻也正為此事頭疼。
因為按照慣例,新上任的內(nèi)閣首輔理應擔任本屆春闈主考官,方便內(nèi)閣首輔收羅人才,打理朝政。
內(nèi)閣首輔周明遠也是強烈要求,不斷上書讓自己成為本屆春闈的主考官。
但問題是周明遠是小皇帝的老丈人啊,是僅剩的帝黨領袖!
太后娘娘按照蘇無忌的計策,好不容易才分了他內(nèi)閣首輔的權力。
若是讓他成為春闈主考官,收羅一批人才為己用,那帝黨怕是又要重整旗鼓,卷土重來了!
“娘娘莫急,奴才此來就是為了此事?!?/p>
蘇無忌當即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,坦言急需文人輔助管理內(nèi)禁軍與廠衛(wèi),并指出若讓周明遠擔任主考,其門生遍布朝野,帝黨勢力恐將死灰復燃。
與其這樣,還不容易讓自己擔任主考官!
太后聞言,鳳目之中頓時閃過一絲亮光!與皇帝老丈人的周明遠相比,她自然更信任對自己忠心耿耿,且利益完全捆綁的蘇無忌!由蘇無忌擔任主考,選拔出的進士天然便是“后黨”的儲備力量,這對于鞏固她的權位,遏制帝黨殘余,無疑是一步妙棋!
“小蘇子,你所言甚合哀家之意!”上官嫣兒贊許地點了點頭,但又微微皺眉道:“只是我大昭開國近二百年,還從未有過……內(nèi)侍太監(jiān)擔任春闈主考的先例。此事,恐難服眾啊?!?/p>
“到時候群臣怕是要對你非議不斷,那些文官罵人可難聽了……”
太后娘娘倒不在乎什么太監(jiān)擔任主考官,主要是怕朝野非議,罵的難聽,讓蘇無忌感覺難堪。
但蘇無忌絲毫不在乎這點,他當即躬身道:“娘娘,事在人為。非常之時,當行非常之事。若能借此機會,為朝廷,為娘娘選拔一批真正可用之才,縱有些許非議,奴才亦愿一力承擔!”
太后沉吟片刻,決然道:“好!那哀家便在明日大朝會上,提上一提!且看群臣如何反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