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標臉上笑容不斷。
這水泥當真是神器。
不只是可用于修路,更是可用于所有基建。
楊思義把話說得很清楚,他曾經(jīng)是戶部尚書,對于朝廷各項開支那自然是了如指掌,大明朝廷每年用來修筑城墻的開支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。
大明王師每攻克一座城池,并不只是將城池打下來那么簡單,還要修筑城墻,還要安撫軍民。
再如為防御北元南下,朝廷也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北邊防御體系,比如大明王師占領元上都,在此建立開平衛(wèi),開平衛(wèi)自建立后也始終處于明與北元對峙的前沿陣地,堪稱重大軍鎮(zhèn)。
再有,從大明立國開始,老朱陛下就在長城原有的基礎上修筑長城,以此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,整個過程持續(xù)了上百年時間。
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,西至居庸關、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,連接秦長城,蜿蜒六千余公里,氣勢宏偉無比,后世所看到的長城其實都明朝修建的長城。
這長城的修筑極為不宜,在長城東段這邊主要是以青磚和條石砌成,非常的堅固,這造價自然不菲。
至于西段以及其它的大部分長城其實都是用壘土筑城的,夯土墻是以木板作模,內(nèi)填粘土或灰石,層層用杵夯實修筑成的,每一米造價約要一兩銀子。
顯而易見,這修筑長城是何等耗費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了,天知道要耗費多少的人力物力與財力。
但是現(xiàn)在,有了這水泥之后,就算是修筑長城也變得簡單了很多。
修建城墻也好都將會變的非常的簡單,不過是一些沙石,再加上一些水而已,簡單的混合攪拌一下,這修筑出來的馬路又堅硬如同石頭,還不怕風吹雨打,不怕水侵火燒,簡直就是神器。
在楊思義的帶領下,一行人走走停停,消化在天津的所見所聞。
騎著馬行走在寬敞平坦的水泥馬路上,這道路寬敞,行走還分成左右,所有行人、車馬一律靠右行走,所以盡管這路非常的忙碌,但是一切都非常有序。
再看看道路中間種植的樹木,等這些樹木長大了,又可以為行人提供休息、陰涼的地方,所有的一切都已經(jīng)想好,做好了安排,讓人驚嘆。
太子標敏銳地注意到,這些正在勞作的工人,全都是流民災民,因為他們衣衫襤褸,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。
自古以來,這災民在朝廷官員的眼中就是負擔,就是麻煩,是很容易出事的群體,因為災民需要救濟,這就需要耗費朝廷的錢糧,所以是負擔;但如果朝廷不救濟,那他們就會聚眾作亂!
這自古以來活不下去的災民往往都會學習陳勝吳廣,聚眾造反揭竿而起,又或者是偷盜、搶劫,成為流匪賊寇。
畢竟當人活不下去的時候,當人餓得發(fā)狂的時候,什么事情都是能夠干得出來的。
所以歷朝歷代對待災民都是極為小心、謹慎,一旦災民的數(shù)量聚集過多的話,立刻就想方設法的將這些災民給驅(qū)散,萬一有人起頭的話,立刻就會烽煙四起。
但是現(xiàn)在,在天津這邊,聚集的災民已經(jīng)成千上萬,但所有的一切都秩序井然,沒有出現(xiàn)絲毫的問題。
李祺看向太子標,笑道:“其實只要給百姓吃飽穿暖,他們又怎會聚眾作亂呢?”
“說白了,百姓都是樸實且敦厚的,他們不過是想活下去罷了?!?/p>
太子標沉默著點了點頭。
因為眼前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一個個流民在這兒成了工人,他們修官道、建房子、修港口,完成一項項大工程,井然有序,勤勤懇懇。
這以工代賑,不僅僅輕易的解決了災民的問題,更是能夠利用這些廉價的勞動力來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大項目、大工程,可謂是一舉多得。
而這負責做工的流民災民,不但一日三餐頓頓都可以吃飽,而且還有工錢可以拿,能夠靠自己的雙手來養(yǎng)活自己一家人,自然就不會有人去鬧事。
“民以食為天!”
李祺感嘆道:“只要給老百姓一口吃的,他們能夠活下去,自然就不會作亂?!?/p>
“陳勝吳廣之流,為什么會揭竿而起?因為他們真的活不下去了,找不到吃的,看不到希望,人自然就變成了野獸!”
太子標重重地點了點頭。
李祺成功在他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。
沒有什么,比得過讓百姓吃飽穿暖!
很快一行人來到了工地后勤部,正有大量工人排隊等著吃飯。
李祺好奇地走到最前面,看著那一鍋鍋濃稠的大米粥,臉上也不禁露出了笑容。
看來這楊思義幾經(jīng)沉浮之后,良心總算是發(fā)現(xiàn)了,這一次沒有搞什么表面功夫坑害百姓了。
“老楊,這濃粥工人們吃得飽嗎?”
“他們每天可都要做工,沒點肉食怎么行?”
此話一出,楊思義瞪大了眼睛,難以置信地看向李祺。
我尼瑪??!
你可是真敢說啊!
還給流民災民吃肉?
咋滴他們是你親爹??!
楊思義苦笑著解釋道:“文和,他們有口吃的,已經(jīng)是僥天之幸了?!?/p>
“如果不是太師大人及時將糧食送了過來,不知道會有多少流民饑民被活生生地餓死。”
太子標也是低聲提醒道:“文和,差不多行了,肉食尋常百姓都要好久吃一次,你更別提這些流民災民了?!?/p>
“要真給他們?nèi)獬?,那朝廷賑災的成本就太高了……”
李祺臉上笑容不減,道:“這件事情交給我,倒是標哥你,想不想出??纯??”
說著,李祺還對太子標挑了挑眉,擠了擠眼睛。
“出海?”太子標聞言一怔,略顯猶豫地開口道:“能去嗎?不會有什么危險吧?”
“放心吧,咱們就去內(nèi)海轉(zhuǎn)一圈,又遇不到臺風,有個錘子的危險!”
“去去去,現(xiàn)在就去!”太子標興奮了。
他這輩子,還真沒有出過海??!
大海和星辰,俺也向往不是!
二人相視一笑,立刻就掉頭走了。
嗯,走了。
此刻一位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,正滿臉喜色地站在天津城門口,翹首以盼。
他正是奉命前來賑災的太師李善長,皇帝陛下的旨意早就來了,夸獎李善長做得很是不錯,又降了很多賞賜,李善長心里面安穩(wěn)不少。
再者,兒子踏平倭國平安過來,也是雙喜臨門。
結(jié)果李善長左等右等,最后卻只等來了楊思義。
“殿下呢?文和呢?”
“出海去了!”
“??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