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去春來,季節(jié)往復,進入80年代以后,時間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鍵。
后來人們常說新世紀,時代變革飛快,事實上中國邁入80年代后,也差不多是一天一個樣。
國家堅定不移的走在改革開放的路上,曾經那10年瘋狂的歲月,仿佛已經離人們非常遙遠了。
“哥,再這么下去,業(yè)務是沒法談了。”
李天明正吃著午飯,他也是剛從市里回來,就接到了天洪從杭州打來的電話。
開口就是一通抱怨。
“咋回事?”
“說好了的,每年最少2500臺,可我見著物資局的楊局長,他又說啥,銷量不佳,庫存積壓,要求降低供貨量,我和他說合同,他就和我東拉西扯的?!?/p>
“他想要多少?”
“就500臺!哥,量這么小,咱們廠根本沒啥賺頭??!”
李天明想了想,道:“下午再去和那位楊局長聊聊,如果要減少供貨量,運費必須他們出!”
“我再試試吧!那個……哥,淑娟咋樣了?”
“家里的事,你放心,在京城你二哥家呢!”
今年正式頒布了基本國策。
只生一個好,政府來養(yǎng)老。
各種大標語現(xiàn)在刷得全村到處都是。
不過這承諾后來也沒咋兌現(xiàn),口號也變成了贍養(yǎng)老人是義務,推給政府很可恥。
沒地方理論去。
鄭淑娟是年前檢查出了懷孕,自從生了小梅以后,中間流產了一次,好不容易又懷上了,兩人自然不舍得放棄。
只是,相關部門盯得緊,抓得嚴,甭管是村里,還是海城都待不下去了。
李天明干脆把人送去了京城天亮家,獨門獨院住著,也能安全些。
可就算這樣還是走漏了風聲,經常有人上門來給李天明做工作。
誰都知道,有本事把人藏這么嚴的,只有他能做到。
“這就好,這就好,哥,我下午再去找楊局長。”
掛了電話,李天明接著吃,這次去海城待了三天,一直是車間里吃,車間里睡,可把他給累壞了。
“誰來的電話?”
宋曉雨走了進來。
“天洪!”
“他現(xiàn)在在哪呢?淑娟懷著孕,他還繞世界的到處跑?!?/p>
“杭州,他守在身邊有啥用?還不夠添亂的呢!”
鄭淑娟剛檢查出懷孕的時候,就有縣里的計生干部登門,結果這小子把人給打了,要不是李天明在李學國跟前求情非得拘留他不可。
“是不是出啥事了,從你回來,我就覺得不對勁兒。”
“沒啥大事,就是……生意不好做!”
李天明是真沒把這個當成啥大事,做生意哪有一帆風順的,遇上些溝溝坎坎的很正常。
這些年,各地都在忙著建廠,大柳鎮(zhèn)的產品在外地,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。
就拿方便面來說,原先整個華北地區(qū)基本上就是“何師傅”一家獨大。
這兩年更是將市場開拓到了江淮一帶,甚至李天明上半年跟團去廣州參加廣交會的時候,在那邊也看到了何師傅方便面。
但是,從下半年開始,尤其是進入九月份以后,廠里在外省的訂單直接縮水了五分之一。
經過調查才知道,國內又出現(xiàn)了六家方便面生產廠,而且,采用的還都是油炸技術,味道上雖然照比何師傅差了一點兒,可依舊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沖擊。
五葉電風扇也一樣,各地為了自身的利益都開始采取本地保護政策,外地的商品很難進去。
天洪剛剛和李天明抱怨杭州物資局要降低采購量,他也知道是咋回事。
那邊今年也建成了一個電冰箱廠,同樣引進了國外的技術,為了扶持本地的品牌,自然要縮減海爾的市場份額。
宋曉雨不懂這些,而且,她相信李天明一定有解決辦法。
“哥!”
兩口子正說著話,小五推門進來,直奔電冰箱。
“你咋回來了?這也沒到放假的日子??!”
小五已經上高中了,明年就要高考。
“我上次回家不是和你說了嘛,咕咚咕咚……”
一口氣先灌下去半瓶汽水。
哈……
“干媽說讓我好好準備,參加藝考!”
李天明聽了,抬手拍了下腦門兒。
最近都快忙暈了,把這事給忘了。
小五的文化成績一直不上不下的,照這么下去,考大學基本沒啥希望。
年初,黃麗英就曾找過李天明,說是想要讓小五嘗試一下藝考。
這些年,她一直跟著黃麗英學聲樂,雖然學的咋樣不知道,但黃麗英只要提起這丫頭就是贊不絕口。
“你真想好了,不打算再努力努力?!?/p>
李天明的想法還是有點兒老派,好好學習考大學,和唱歌跳舞考大學,那……
能一樣嗎?
“哥,我……真努力了,可我這腦子跟不上有啥辦法!”
這話說得可真有志氣。
“再說了,唱歌有啥不好的,沒準兒我以后也能像李谷一,鄭緒嵐那樣呢!”
“行吧,隨你!”
本來也沒指望這丫頭能光宗耀祖,要是真能把歌唱明白了,以后進個文工團啥的也挺好。
“那你下半年就不去學校了?”
“我和學校都說好了,哥,你放心,學習我也不會落下,不是還有李老師嘛,我跟她學!”
這丫頭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,李天明還說啥。
“哥,我先去找干媽了。”
說完,又從冰箱里拿了一瓶汽水,轉身就跑了。
“這丫頭……”
“行了,不管咋說,也是一條出路,我倒是覺得挺好的。”
行吧!
對小五,李天明也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。
全家人都護著,他能咋樣。
吃了飯,李天明也要去廠里看看。
這兩年,雖然沒添置新的產業(yè),但規(guī)模上擴大了不少。
尤其是電飯煲,雖然依舊用于出口,可是在東瀛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了半數。
那個溫控系統(tǒng),早就被東瀛人給吃透了,可無奈專利在國家的手上。
他們咬著牙也只能從中國進口。
空氣炸鍋更是歐美等地區(qū)家家必備的電器。
現(xiàn)在每年的出口總量,早已經突破了30萬臺。
只這兩樣商品,就能讓大柳鎮(zhèn)賺得盆滿缽盈。
可李天明的心里卻并不滿足,國外的市場雖然重要,但內地市場才是根本。
“最近這兩個月的產量怎么照比上半年差這么多?”
看了生產報表,李天明雖然清楚是怎么回事,但還是忍不住問出了口。
“市里的訂單就那么多,產量要是不控制一下,造成庫存積壓更麻煩!”
張麗梅只負責組織生產,對廠里現(xiàn)在的狀況也是無可奈何。
“天明,還是得在外地市場想辦法,要是物資局周局長那邊解決不了的話,我們能不能自己去外面跑一跑?就像天洪那樣!”
原材料供應,人工,這些全都充足,可就是因為訂單的問題,廠里最近兩個月一直只能壓縮產量。
如果只是短期還沒什么,要是一直這樣,工人們肯定會有意見。
大柳鎮(zhèn)的工廠也在施行績效考核,干的少,拿的就少。
長此以往,誰能愿意。
“你有想法?”
“那就要看你敢不敢用人了?!?/p>
張麗梅早就想出去闖一闖了,整天沒困在車間里,干這些生產調度的工作,她也早就煩透了。
像天洪那樣多好,天南地北到處跑,開拓眼界的同時,還能鍛煉自己的能力。
“你要是走了,廠里怎么辦?”
“你要是放心就交給建設和四萍,一個負責車間管理,一個負責生產調度,倆人咋也比我一個人強?!?/p>
話是這么說,但這些年廠子一直都是張麗梅在管理,突然要管人……
“這事我再想想,過幾天給你回話?!?/p>
說著,李天明除了車間,剛把煙掏出來,就見一個人朝他走了過來。
“啥時候回來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