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殿的晨霧還凝在鴟吻上,銅鐘三響穿透宮墻,百官身著緋紫官袍列于丹墀兩側(cè),靴底碾過階前殘露,靜得只聞玉佩相撞的輕響。
李世民高坐龍椅,玄色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在晨光里流轉(zhuǎn),目光掃過階下諸人,最終落在出列的李恪身上。
“臣李恪,參見父皇?!崩钽∈殖志頎曇衾式∪珑?,“三原縣戶籍脫漏一案,經(jīng)兩月清查,已核明脫籍農(nóng)戶三千七百二十四戶,均已補錄造冊;京兆府積年舊案十九宗,涉田產(chǎn)、刑名、徭役者,現(xiàn)已盡數(shù)審結(jié),案卷封存于府衙西庫,備查核。”
他說罷,側(cè)身從內(nèi)侍手中接過一方鎏金銅印,印面刻著“京兆府印”四字,遞至胸前:“今京兆府諸事理順,臣特來交還金印。臣已備妥表章,愿換通關(guān)文牒,即日就藩?!?/p>
銅印在晨光里泛著冷光,百官竊竊私語漸起。
京兆府乃京畿重地,李恪代管兩個月便厘清積弊,這份才干有目共睹,此刻主動請辭,倒讓不少人意外。
李世民尚未開口,階下的李泰已快步出列,語氣帶著幾分急切:“父皇,不可!”
他走到李恪身側(cè),對著龍椅躬身道:“三皇兄督辦京兆府,政績斐然,正是民心歸附之時,豈能驟然易主?再者,臣資質(zhì)駑鈍,先前代管京兆府已覺力不從心,今番臣斷斷不敢接手,恐辜負父皇信任,攪亂了京畿安寧?!?/p>
李泰說罷,又轉(zhuǎn)向李恪,拱手道:“三皇兄將府務打理得井井有條,就該繼續(xù)執(zhí)印才是。皇兄若執(zhí)意就藩,也該待阿爺擇定合適人選,交接妥當再行不遲?!?/p>
李泰這話可不是裝裝樣子的推辭,他是真心不想再接這方大印了。
昨日太廟之中,他已看清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偏袒,深知留在長安便是卷入儲位紛爭的漩渦,京兆府這把椅子看著尊貴,實則是燙手山芋,接了便等于把自已釘在“爭嫡”的靶子上。
他只想早日離京就藩,遠離這波譎云詭的朝堂,哪里肯再接這要命的差事。
李世民看著李泰急赤白臉的模樣,不知道他為什么要推卻,京兆府本就是他的,他出去玩了兩個月,回來就不想要了,“青雀倒是謙遜?!?/p>
“非是謙遜,實是力所不及?!崩钐┻B忙補道,語氣愈發(fā)懇切,“臣自忖無濟世之才,京兆府之職,交與三皇兄實為不二人選?!?/p>
他一口一個三皇兄,句句把擔子推回去,態(tài)度堅決得不留半分余地。
階下百官見狀,更顯竊竊,有人暗忖李泰是真的避禍,也有人猜他是欲擒故縱。
唯有李承乾立在前列,面色平靜無波,他懶得猜李泰有什么想法,反正李泰有什么想法就支持他什么想法。
執(zhí)掌京兆府在別人眼里是大權(quán)在握,在李承乾眼里算得個什么?
惠褒是雍州牧,京兆府本就是在他執(zhí)掌范圍之內(nèi),那破衙門誰愛坐?案牘之勞就交給李恪好了,反正只要惠褒愿意管,任何事都管得著。
“父皇。”李承乾一步邁到中間,朝上拱手一揖,說道:“文學館剛剛建成,惠褒有意著書立說,京兆府之事,他怕是分身乏術(shù)?!?/p>
李恪眉頭微蹙,握著銅印的手頓了頓,印怎么還交不出去了?這東西不應該是搶著要的嗎?
“父皇,”李恪再一次為自由而爭取,“臣已在京中耽擱日久,就藩之事不能再拖延了。”
李世民神色淡然地看著他的三個兒子,他也不知道那兩個嫡子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,反正先順著他們吧,他們個個懂事,哪個也不是無理取鬧的孩子。
李恪也確有才能,他之所以要去封地,也不是喜歡封地,只不過擔心久滯京中惹人非議,不得已才屢次提出要走。
“恪兒,”李世民終于開口,聲音沉厚如鼓,壓下了殿內(nèi)的私語,“京兆府剛經(jīng)整頓,功績斐然。你辦事沉穩(wěn),朕信得過你?!?/p>
他目光轉(zhuǎn)向李泰,語氣帶著幾分不容置疑:“青雀既不愿接手,便不強求,京兆府仍由李恪代管?!?/p>
頓了頓,他又看向李恪,語氣緩和了些:“你的封地諸事,有長史代為打理,無需急于一時?!?/p>
龍椅上的帝王一言定音,殿內(nèi)頓時鴉雀無聲。
李恪雖有不甘,卻也知曉君命難違,只得躬身領(lǐng)旨:“臣,遵旨?!?/p>
李泰松了口氣,心底那股急于離京的念頭卻更濃了些,今日雖推掉了京兆府尹之職,可只要留在長安,遲早還會被吃干抹凈。
他偷瞥了一眼身旁的李承乾,見對方正垂眸看著靴尖,神色難辨,愈發(fā)覺得這京城是龍?zhí)痘⒀ǎㄓ蟹獾夭攀前采砹⒚?/p>
再有兩個月就是長孫皇后一周年大祭,祭過之后就趕緊找個理由離京,一去不回。
散朝之后百官依序而出,李泰和李恪是走在最后的,出了殿門兩人同時長出一口氣,然后就都略顯驚訝地對視而笑。
“四弟”李恪手托著金印,先開口問道:“你為何不接???”
李泰坦然地答道:“自然是為了把你留在京中。”
“你知道我是真的想走。”李恪無奈地看著他,“你反正也不之官,何不成全我?”
“我想之官了,咱倆注定要走一個,還是我走吧。”李泰抬眼望著遙遠的云,悵然地說道:“你留在京中半個月能見一次娘,我在哪里都一樣?!?/p>
春天的時候,李世民給一批皇族子弟賜了封號,統(tǒng)一打包送到封地上去了。
名義上被賜了封號的都必須就藩,真正離京而走的全是李淵的子孫,李世民的兒子一個也沒走。
李泰是皇帝的心尖寵,毫無理由地準了他之官,他不只可以留在京中,甚至他還宿在皇宮。
李恪一次次張羅要走,一次次“被迫”留下,給賜了代理京兆府的京官,根本走不了。
李佑則是趕也趕不走,一說讓他走,他就“病”了,這孩子一犯病就全身癱瘓,總不能抬著走吧?
這事雖然沒人敢當面說什么,背地里能沒有非議么?再說真要是一個親兒子都不走,史官那一筆也不好看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