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轟!”這句話讓朱元璋只覺得眼前一黑,差點又暈過去。
這個鍋……
他媽的,怎么又甩到咱頭上了?!
“一半國庫……養(yǎng)宗親?”
朱元璋癱坐在龍椅上,嘴里反復念叨著這句話。
他征戰(zhàn)一生,最恨的就是那些不勞而獲的貪官污吏、地主豪紳。
而建立的分封制度,本意是為了讓朱家子孫,屏藩皇室,永保大明江山。
怎么到了后世,反而成了拖垮國家的毒瘤?
【所以說啊,崇禎能在那樣的絕境下,硬撐了十七年,已經算是牛人了?!?/p>
【畢竟他哥,那個木匠皇帝朱由校,臨死前就跟他說了一句‘吾弟當為堯舜’,然后就把這個天大的爛攤子扔給他了?!?/p>
【一個從小就沒受過正經帝王教育,天天跟吃喝玩樂打交道的小年輕,被趕鴨子上架,能撐十七年,已經是個奇跡了?!?/p>
【而且,最關鍵的是,他最后還沒跑?!?/p>
【沒錯,這就是殉國的含金量!崇禎十七年,李自成攻破北京。滿朝文武,跑的跑,降的降。】
【他要是當時也跑了,那他就是大明歷史上最爛的幾個皇帝之一,妥妥的亡國之君?!?/p>
【可他偏偏沒有。他選擇在煤山上,一根繩子,了結了自已?!?/p>
【可以說,他用自已的死,為大明王朝的結局,強行拔高了一個檔次?!?/p>
天幕畫面陡然一變。
北京城,煤山,一棵孤零零的歪脖子樹下。
一個身穿龍袍的男人,披頭散發(fā),踉踉蹌蹌地走到樹前。
他回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紫禁城,又看了看遠處驚慌逃竄的百姓,臉上露出一抹凄然的慘笑。
【朕非亡國之君,為何事事皆為亡國之相?】
【朕登基17年,朕負過的人不少,負朕的人更多。文臣,文臣呢?】
【崇禎愧對列祖列宗。我殺袁崇煥的時候只有18歲,自毀長城也好,剛愎自用也罷,朕要做中興之主,不料成了亡國之君?!?/p>
【老天爺給朕開了這個玩笑,又何其的殘忍,何其的毒辣。】
最后的自問,消散在風中,只剩下一片死寂。
【認錯,我認什么錯?】
一旁的太監(jiān)王承恩,早已淚流滿面,他跪倒在地,重重叩首。
【恭送大明皇帝上路——!】
崇禎解下腰帶,在將頭伸進繩圈的前一刻,他用手指蘸著血,在衣襟上,寫下了最后的遺言。
【“朕自登基十七年,雖朕薄德匪躬,上干天怒,致逆賊直逼京師。
然皆諸臣誤朕,朕死,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,自去冠冕,以發(fā)覆面,任賊分裂朕尸,勿傷百姓一人?!薄?/p>
那一行血字,觸目驚心。
“勿傷百姓一人……”
當這五個字出現在天幕上時,所有時空的大明百姓,無論是田間耕作的農夫,還是市井之中的商販,都下意識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計。
奉天殿內,看到這里,朱元璋原本到了嘴邊的罵聲,又硬生生咽了回去。
他想罵這個子孫敗家,可一想到他是在滿朝文武都跑光的情況下,獨自面對絕境,最終以死殉國……
這股火,就怎么也發(fā)不出來了。
“好小子……”朱元璋低聲說了一句,也不知是在罵,還是在夸,“算你有種!”
“這個鍋,你祖爺爺我,洪武第一背鍋俠,給你背了!”
天幕之上,崇禎帝的身影,在繩圈中停止了掙扎。
【我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,為什么我們華夏人,會對以身殉國的人物,如此寬容?】
【華夏五千年,為何總是把“氣節(jié)”二字,看得比性命還重?】
天幕上的這個問題,讓無數文人墨客,陷入了沉思。
【因為,殉國,可以證明你的一切錯誤,都源于方法論的失敗,而非價值觀的錯誤?!?/p>
【在我們華夏傳統的評判標尺里,向來都不以成敗論英雄?!?/p>
【衡量一個人的終極尺度,不是他立下了多少功業(yè),不是他獲得了多少財富?!?/p>
【而是他,是否堅守了那份根植于血脈的風骨與氣節(jié)。】
話音落下,天幕畫面再次流轉,不再是紫禁城的宮殿,也不是明末的烽火,而是一片波濤洶涌的無垠大海。
海面之上,戰(zhàn)船的殘骸隨波逐流,殷紅的鮮血,染遍了整個海灣。
【公元1279年,崖山。】
【元軍水師,將南宋最后的殘余勢力,團團包圍。】
【此時的南宋,尚有戰(zhàn)船千余艘,軍民十余萬。但其中多為老弱婦孺,早已無力再戰(zhàn)?!?/p>
【大勢已去。】
畫面中,一個身著宋朝官服的中年男子,面容平靜。
他先是含淚,看著自已的妻子兒女躍入波濤洶涌的大海。
而后,他走到一個身穿龍袍的孩童面前,跪地一拜。
“陛下,國事至此,陛下乃大宋天子,不可如宋恭帝般,淪為階下之囚,受敵寇折辱!”
“今日,我君臣共赴國難!他日到了九泉之下,也能坦然面見列祖列宗了!”
小皇帝似懂非懂,只是害怕地抓著他的衣角。
男人慘然一笑,望著北方,最后看了一眼那片已經淪陷的故土。
【左丞相,陸秀夫,背負幼帝趙昺,投海殉國!】
【隨行的十余萬軍民,見君主殉國,紛紛效仿,或投海,或自刎,無一人投降!】
【崖山之后,再無華夏?】
【不?!?/p>
【是一個王朝,用全員殉道的方式,守住了華夏最后的尊嚴與骨氣!】
話音落下。
陸秀夫背負著小皇帝,沒有絲毫猶豫,毅然決然地,躍入了那片冰冷絕望的汪洋。
追隨他們的,是數萬,乃至十萬,不愿投降的宋朝軍民。
那一日,崖山海域,浮尸數萬,血染碧波。
一個王朝用一種最慘烈,也最悲壯的方式,全員殉道,守住了自已最后的尊嚴。
【陸秀夫這一跳,成就了南宋最后的骨氣?!?/p>
【陸秀夫此人,若論政績,其實瑕疵頗多。在朝堂之上,也曾有過許多不堪的操作。
按理說,他死后,在史書上的位置,應該是在秦檜那一桌的。】
【可是,就因為這驚天一跳?!?/p>
【他所有的過失,都在這縱身一躍中,煙消云散?!?/p>
【他留給后世的,是一個與國同休,頂天立地的忠臣形象。】
【他直接從奸臣那一桌,被抬到了文天祥、岳飛那一桌!享受萬世香火!】
“玉可碎,而不可改其白;竹可焚,而不可毀其節(jié)。”
天幕的這番話,讓一眾文人們紛紛深思。
這是他們從小便被教導的道理。
他們也曾幻想過,有朝一日,能像那些青史留名的先賢一樣,為國盡忠,舍生取義。
可不知從何時起,這份熱血,被官場的迎來送往所消磨,被家族的利益所牽絆,被個人的榮辱得失所蒙蔽。
“慚愧……慚愧??!”
洪武朝,翰林院的一位老學士,老淚縱橫,長跪于地。
他這一跪,仿佛點燃了導火索,殿內,烏壓壓跪倒了一片。
朱元璋看著殿下跪倒的群臣,沒有說話。
他只是突然覺得后世之人說得還挺有道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