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帆沒有在意,他揮了揮手,示意小廝退下。
然后,他走到案前,將一份早已準備好的清樣,放在了老者的面前。
老者抬起頭,不滿地看了楊帆一眼,正要訓斥,卻見楊帆將一張三萬兩的銀票,放在了清樣的旁邊。
“這是定金?!?/p>
楊帆語氣平靜地說道。
“我要請你們,刊印一份《舟山公廨戰(zhàn)爭之罪警世錄》,能印多少,就印多少?!?/p>
老者愣住了。
他顫抖著手,拿起那張銀票,又拿起那份清樣,仔仔細細地看了起來。
當他看到清樣上的內(nèi)容,尤其是那些血淋淋的文字和觸目驚心的畫像時,他的臉色,變得異常凝重。
“大人,這……”
他欲言又止,似乎是在忌憚著什么。
“放心,此事與你無關。”
楊帆知道他的顧慮,淡淡地說道。
“你只管刊印,剩下的,交給我就行?!?/p>
老者沉吟片刻,最終還是抵不住那三萬兩銀子的誘惑,點了點頭,說道。
“好,我盡力。”
楊帆沒有再說什么,他轉(zhuǎn)身離去,只留下那張三萬兩的銀票,和那份足以攪動天下的清樣。
他知道,一場無聲的輿論風暴,即將席卷大明。
次日,總督府。
總督府大門緊閉,門前的青石板上,長滿了青苔。
往日里人來人往,車水馬龍的總督府,如今卻顯得異常冷清。
楊帆站在總督府門前,看著眼前的一切,心中不禁有些感慨。
胡宗憲,這位曾經(jīng)權(quán)傾天下的浙直總督,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,只因還有為國為民的念頭,就被嚴嵩逼到這般絕境。
這幾日祭孔之事,胡宗憲也無心過問,整日由譚綸陪著下棋解悶。
他聽聞楊帆來訪,一時之間,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。
“大人,依我看,還是不見為好?!?/p>
譚綸見胡宗憲猶豫不決,便在一旁勸說道。
“朝廷早晚都會給個說法,頂多是因敗仗被革職。但若是牽涉到楊大人的事,恐怕后果更嚴重?!?/p>
胡宗憲苦笑一聲,他如何不明白譚綸的擔憂?
他知道,自從上次臺州之敗,他沒有與楊帆劃清界限,便已經(jīng)被嚴嵩視為異己,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。
但他又如何能與楊帆劃清界限?
上次臺州之敗,若非楊帆帶著一千多火銃兵前來相救,他恐怕早已命喪倭寇之手。
這份恩情,讓他無法避而不見。
“我相信,楊帆此次是來救我的?!?/p>
胡宗憲笑著對譚綸說道。
譚綸聽了,只是不屑地撇了撇嘴。
他認為,這一切事端皆由楊帆而起,他怎么可能來救胡宗憲?
他甚至對楊帆搞的公審大會頗有微詞,覺得那是亙古未聞的誆騙世人之舉,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。
胡宗憲沒有再多言,他擺了擺手,示意下人請楊帆進來。
楊帆跟著下人,一路穿過空蕩蕩的總督府,來到后院。
他看到,總督府的布置極其儉樸,下人甚少,甚至連屬吏都告假了。
這哪里還有半點總督府的樣子?
他心中暗嘆,胡宗憲的處境,比他想象的還要艱難。
他如今,已然被天下人視為第二個朱紈,要為十二國戰(zhàn)書負責。
來到后院,楊帆見到胡宗憲與譚綸正在下棋。
他走上前,拱手行禮,問候道。
“下官楊帆,見過胡總督,譚先生。”
胡宗憲抬頭,對他印象不錯,笑著邀他坐下品茶。
譚綸也起身行禮,楊帆示意他不必多禮。
楊帆深知譚綸是道學家,癡迷圣人之學,對自己的變法愈發(fā)厭惡。
他沒有多說什么,只是淡淡地對譚綸點了點頭,便轉(zhuǎn)而看向胡宗憲。
“胡總督,下官此來,是想告知您,舟山公廨已審完了倭寇案子?!?/p>
楊帆語氣平靜地說道。
“人證物證俱在,昨日已處決二百人?!?/p>
他頓了頓,從懷中拿出一份清樣,放在了胡宗憲的案前。
“下官還將這些戰(zhàn)爭犯的罪行,輯錄成冊,名為《舟山公廨戰(zhàn)爭之罪警世錄》,準備先刊印三五十萬冊,還請二位大人賜教。”
聽聞一口氣處決二百人,且多為外人,還要刊印幾十萬冊宣傳,譚綸的臉色驟然一變。
他猛地站起身,目光死死地盯著楊帆,仿佛要將他看穿。
胡宗憲也十分驚愕,他原以為,最多只是審判幾個典型,沒想到楊帆如此果決,竟然立即處決了二百人。
他甚至想到,舟山剩下的倭寇,恐怕也難逃一死。
兩人拿起清樣,只見開篇赫然是祭孔文,緊接著,是楊帆署名的《舟山公廨成立始末》。
其中,還提到了“春秋義例”等字眼,這讓譚綸心中更是煩亂。
再往后,便是倭犯名單,上面詳細記錄了每個倭犯殺害平民、燒毀房屋的數(shù)量,以及人證、物證等。
每個倭犯,都有畫像,旁邊還附有其使用的刀劍、火銃。
譚綸草草翻看幾頁后,便心煩意亂地放下了。
他覺得,楊帆這是在胡鬧,是在將神圣的儒家經(jīng)典,與那些血腥的殺戮,混為一談。
胡宗憲卻不然。
他認真地看了一會兒,臉上的驚愕之色漸漸褪去,取而代之的,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贊嘆。
“楊大人,你做得好!“
胡宗憲看著楊帆,由衷地說道。
他稍一琢磨,便明白了楊帆的用意。
楊帆不打算以邦交的方式,來回應十二國的戰(zhàn)書。
而是直接審判并處決戰(zhàn)犯,以一種冷峻的力量,彰顯大明的立場,不容辯駁。
更妙的是,楊帆還借大道祭孔,堵住了嚴家和天下百官縉紳的嘴。
這讓他們無法再以“背棄圣人”的名義,來攻擊楊帆。
胡宗憲看著楊帆,忽然覺得,這少年,已經(jīng)成長為了一個絕頂?shù)娜宋铩?/p>
此番妙手文章,再加上火炮的威懾,以及那幾十萬,甚至上百萬冊的警世錄,即便嚴嵩、索扎等人,也難以抗衡。
楊帆仔細觀察著胡宗憲和譚綸的表情,心中了然。
他知道,這兩人,一個身處絕境,一個心生疑慮,但都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。
“胡總督,這段時間,您受苦了?!?/p>
楊帆收起臉上的笑意,語氣誠懇地說道。
“下官今日前來,除了請教,還想與您商議,那諸國國書之事?!?/p>
胡宗憲一怔,沒想到楊帆會如此直截了當?shù)靥崞鸫耸隆?/p>
他看了譚綸一眼,似乎在用眼神詢問他的意見。
楊帆沒有理會兩人的眼神交流,繼續(xù)說道。
“十二國國書中,都稱胡總督和俞大猷將軍殺良冒功,與朱紈如出一轍,要求朝廷嚴懲。但天下人都清楚,那歷港之戰(zhàn),實為下官所為。他們緊抓您不放,毫無道理?!?/p>
“如今,舟山島上的外人,是盜賊,還是良民,已是十分清楚。十二國的國書,純屬一派胡言?!?/p>
楊帆的語氣,變得有些嚴厲起來。
“下官以為,此事,不能再拖了。”
胡宗憲的臉上,露出了感激之色。
他知道,楊帆這是在替自己開脫,是在為自己爭取一線生機。
“下官斗膽提議。”
楊帆說著,從懷中拿出一份文書。
“由身為浙直總督,對外第一道關口的您,駁回十二國的無理要求。下官則以閣臣和欽差身份,帶頭署名,寫一份照會,附上案卷,通過總督衙門,遞交給他們。如此一來,他們便無話可說?!?/p>
胡宗憲聽完,哈哈一笑,再次看了譚綸一眼。
那眼神,仿佛在說。
“你看,我沒說錯吧?楊帆是來救我的?!?/p>
譚綸心中苦笑。
他知道,楊帆的辦法,確實能讓胡宗憲脫身。但殺了這么多人,十二國恐怕不會善罷甘休。
這件事情,或許會鬧得更大,最終演變成一場更大的風波。
但他又無法反駁,因為楊帆的話,句句在理,無懈可擊。
胡宗憲感激地對楊帆說道。
“楊大人,你的辦法,可行?!?/p>
說著,他轉(zhuǎn)頭看向譚綸,詢問他的意見。
譚綸也笑著稱贊道。
“楊大人如此有擔當,令人感佩。下官以為,甚是妥當。”
楊帆見兩人同意,便不再廢話,將那份早已寫好的文書,遞給了胡宗憲。
“照會已寫好,還請胡總督和譚先生看看,若可行,便請胡總督用印。”
譚綸湊過來,和胡宗憲一起查看文書。
照會嚴告佛郎機、朝鮮等十二國,稱諸國此前以舟山之戰(zhàn)為不義,送通牒、呈國書,稱歷港皆是諸國商民無辜遭戮。
而今,華洋公廨查明,官軍圍困的歷港之人,多為諸國盜寇。
這些人,十數(shù)年來屢犯大明邊境,交戰(zhàn)尚且不論,卻還殺掠百姓,戰(zhàn)時殺民,即為戰(zhàn)爭罪。
如今,人證物證俱全,舟山公廨已于六月二十八日,審定首批四百人。
其中二百人,有戰(zhàn)時殺民之實,已被梟首斬首。其余二百人,受杖刑后充軍發(fā)配。
各國既以無稽之談,提出無理要求,現(xiàn)要求收回通牒及戰(zhàn)書,彼此回歸舊約。
若執(zhí)迷不悟,則悉聽尊便。
文末署名舟山公廨大司寇、大明文淵閣大學士欽差楊帆及浙直總督衙。
譚綸看完,眉頭緊鎖。
他覺得,這件事,在有理與無理之間,難以界定。
他認為,各國已投國書,此事應由內(nèi)閣和禮部回復,由浙直總督府回復,似乎有些不妥。
胡宗憲卻笑著解釋道。
“譚先生,各國之所以投國書,其理由便是舟山島上都是商民。如今,公廨已查明,并非如此。那他們的最后通牒和國書,便沒了道理。由我們浙直總督府,這第一道關口,要求他們收回,合情合理。”
譚綸聞言,也覺得有道理。
他點了點頭,沒有再說什么。
楊帆見兩人都已同意,便笑著對胡宗憲說道。
“既然如此,還請胡總督用印吧?!?/p>
胡宗憲起身,深深地向楊帆一拜。
“楊大人,此次相救之恩,胡某沒齒難忘。你將我的名字從文書上抹去,省去了我無數(shù)麻煩,此恩,胡某無以為報。”
楊帆擺了擺手,說道。
“胡總督言重了。我們都是為大明效力,理當同心同德?!?/p>
隨后,胡宗憲叫來書吏,將文書抄了十幾份,并蓋上了自己的大印。
楊帆也拿出公廨大印和自己的私章,蓋在了文書上。很快,一切便辦妥了。
文書辦妥后,楊帆當即派人,將其中兩份送往京師,一份送給各國使節(jié),還托商人送了一份給琉球的索扎。
不久之后。
《舟山公廨戰(zhàn)爭之罪警世錄》第一批刊印完成。數(shù)十萬冊小冊子,堆滿了刊刻行總的倉庫。
楊帆讓人將這些小冊子,分發(fā)到江南四省各處驛站。
在州府縣城,則讓衙役們廣為發(fā)放。
他還特意往京師運了幾萬份,投遞到六部各司道衙門、驛站及會館。
一場轟轟烈烈的輿論攻勢,正式拉開帷幕。
十余天后,京城依舊籠罩在一片壓抑的氣氛中。
戒嚴令沒有解除,但空氣中的緊張感,已不像之前那般劍拔弩張。
連續(xù)數(shù)日的悶熱陰天,讓整個京城都顯得有些焦躁。
街頭巷尾,悄然流傳著各種小道消息。
楊帆在南宗有大動作、胡宗憲已死、舟山倭寇逃竄……真真假假,混淆視聽。
午后的玉熙宮,門窗緊閉,仿佛進入了寒冬。
呂芳滿頭大汗,提著水桶,跪在地上,一下一下地擦拭著地板。
他時不時地抹一把額頭上的汗珠,又繼續(xù)手上的動作。
嘉靖沒有打坐,他手持一柄拂塵,在長案前從容踱步。
長案上,擺著許多紙張和書頁,排得極長。
那是從江南快馬加鞭送來的《舟山公廨戰(zhàn)爭之罪警世錄》清樣,以及楊帆在南宗祭孔的祭文。
他已經(jīng)看了近一個時辰,時而惱怒,時而愁苦。勉強看完后,他端坐在八卦臺上,閉目沉思許久,才緩緩開口。
“呂芳,你如何看待此事?“
呂芳一怔。
印象中,嘉靖很少這樣泛泛而問,向來都是一針見血,直指要害。
他擦干了手,從容地回應道。
“回萬歲爺,楊帆處決二百倭犯,人證物證俱在,并無不妥。“
嘉靖不悅地嗤笑一聲,手中的拂塵輕輕一揮,聲音里帶著幾分惱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