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見徐達時,陸羽以為是朱元璋已經向徐達說了提親之事,這徐達是上門算賬的。
可后來攀談幾句,卻見徐達壓根沒提女兒徐妙云,只問北塞戰(zhàn)事,這又叫陸羽稍稍放寬心,想來魏國公只是聽聞他的名號,過來考教幾句。
可考便考吧,為何沒說兩句,他又莫名離開了呢?
陸羽正自犯著糊涂,卻又聽噔噔的腳步聲由遠而近,竟是徐達又回來了。
徐達剛一走近,便伸手拍了拍陸羽肩膀道:“小子,陛下所言不錯,你的確見識不,值得托付,你與妙云之事……本公這里算是應下了!”
聞聽這話,陸羽只覺腦中一陣轟鳴。
鬧了半天,這徐達還是為了女兒過來考教的,他是想看看,自己能否配得上魏國公府嫡女。
心中一團亂麻,陸羽不知該如何作答,可徐達不由他分說,哈哈一笑,又嘆氣搖了搖頭,便自轉身離開了。
這又笑又搖頭的舉動,更叫陸羽犯迷糊了。
您說是看上我了,又何苦嘆氣搖頭呢?
此刻的陸羽心中五味雜陳,自然是猜想不到,此刻的徐達心里,更是百感交集,一方面,驚嘆于陸羽才識聰慧,認可他這未來女婿;另一方面,想到女兒將要嫁人,難免心酸不舍。
同時,陸羽方才那一番話,又對他有所點撥,叫他想起更多對付北元的手段方略。
是以,此刻不便多留,他要回去將這些謀略記錄下來,日后好整理施展。
……
徐達是走了,卻留下個好消息,叫陸羽心中不上不下。
未來岳丈答應了提親之事,當然是好消息,可叫陸羽尷尬的事,他還不知道這件事究竟是何等流程,自己當下又該做些什么。
原本提親之事,是朱元璋吵著要張羅,也不知他和徐達是如何商量的,才引了徐達過來探查,現(xiàn)如今,自己這邊是通過徐達考驗了,想必這親事也大差不差了。
可接下來,該做什么呢?
是該進宮,將這消息告知朱天子,再催他趕緊操辦婚事?
這似乎,不妥。
抑或是,先去見一見那徐妙云,將這事與她商量?
這似乎……更不妥。
可若不告訴徐妙云吧,似乎……更更不妥。
這時代,成婚多是父母之命,天曉得那徐達有沒有將這事告訴徐妙云,也不知她對這事如何看待,萬一她不樂意,又該怎么辦?
無數(shù)問題堆在心頭,叫原本獲徐達認可的快樂,都消解了大半。
在自己院中思慮了好多天,陸羽終是決定,要去見徐妙云一面,畢竟徐妙云是個有主見的女子,她的人生大事,總得確保其知情權。
便真是她不樂意,取消了婚事,也好過婚后相看兩厭。
既是要商量這等大事,當然不能主動登門——否則被那徐達給撞見,麻煩更大了。
因此,他便打算派出手下小嘍啰,前去國公府通風報信,將徐妙云喚過來,可手下人正要出門,卻被院外的陣勢給嚇住了。
“老大,好像是……宮里來人了!”
竟然是朱元璋的貼身內侍云奇親自上門,邀請陸羽進宮,對此陸羽只能將邀約徐妙云商談之事暫且擱下,先趕往宮中。
一進武英殿,便瞧見朱元璋一張老臉笑得如同菊花燦爛一般道:“陸小子……恭喜你了!”
看他那副樣子,陸羽哪里還能不明白朱元璋恭喜什么,不過當著朱老鬼的面,他卻不肯做出驚喜表現(xiàn),不然就顯示出自己對這婚事十分迫切,此番蒙你朱老鬼保媒,正欠你一個大人情嘛!
因此,陸羽故作無知道:“不知陛下恭喜什么?”
朱元璋似有意外,瞪眼嗔望了兩眼,又笑道:“天德已經同意你與妙云侄女的婚事了,你馬上要成家咯!”
“額……”
陸羽雖早有準備,此刻聽到“成家”二字,仍不免怔忡。
成家立業(yè),這是何等大事,又有何等重要意義。
兩世為人,穿越大明朝,竟也能成家娶妻,這足可叫人驚愕。
正自恍惚間,朱元璋又道:“咱已與咱家妹子已經商量好了,由她親自出面,去給你提親!”
陸羽在大明并無親人,朱元璋夫婦代為操持,再合適不過。
聽到這里,陸羽再不能裝傻充愣了,趕忙拱手,鄭重行禮道:“如此,便多謝皇后娘娘了!”
若非他夫婦二人傾力幫扶,這場婚事他陸羽可不敢奢望。
雖說當下已得天子看重,可他陸羽畢竟初入仕途,毫無根基底蘊,和貴為武將之首的徐達相比,差的不是一星半點。
如今倒好,娶了徐妙云,做了魏國公徐達的女婿,他的身份地位、背景威望,也水漲船高了,再加上,馬皇后親自幫忙提親,更坐實了他“深得帝心”這一傳言。
這婚事一辦,他陸羽已搖身一變,成了天子和魏國公的腹心親信,日后還有誰敢欺負?
陸羽這邊倒是老實道謝,可朱元璋仍不滿意道:“你就只謝咱家妹子,不用謝咱了?這婚事……可是咱搭了陳年佳釀,給那徐天德灌美了,才哄得他答應的!”
朱天子故作嗔怒,從陸羽言辭里挑刺。
對此,陸羽只好笑著拱手道:“也多謝陛下了!”
“這還差不多!”看到陸羽這感激嘴臉,朱元璋也倍感高興。
他這步棋,總算是走對了。
原本勸陸羽成家,是想將他納作自家女婿,好將他徹底綁死在大明這艘船上,可惜陸羽不愿意娶皇家公主,沒收成他作女婿,反叫那徐天德?lián)炝藗€便宜。
好在,馬皇后出面求親,也算是收獲了陸羽的感激。
再者與那徐妙云成婚,也能將陸羽綁在大明,達成他朱天子的既定目標。
只稍稍可惜,徐妙云不是自家女兒……
想到這里,朱元璋又想著,要不讓妹子將徐妙云認作義女,如此一來,日后這陸家小子也是咱的女婿了。
哼,叫你從前沒大沒小,日后見了咱這泰山岳丈,還不得畢恭畢敬?
陸羽要是知曉他這番心思,怕是要破口大罵了。
我拿你當兄弟,你卻想做我老丈人?
大事已成,陸羽心滿意足,正打算拱手作別,朱元璋卻抬手將他叫住到道:“今日咱召你來,是有另外一件事,讓你幫著參詳一二?!?/p>
“什么?”陸羽疑惑的問道。
“前段日子元旦朝會,諸藩屬國都來朝貢,咱雖心喜,卻也隱生擔憂……”
還沒等朱元璋說完,陸羽卻猛然抬手,打斷了他道:“陛下,你該不會許了他們‘不征之國’吧?”
陸羽依稀記得,歷史上的朱元璋曾將朝鮮、倭國、琉球等十五國立為“不征之國”,告誡子孫后代不要主動征伐,這一政策說不上好壞,至少在歷史上也曾起到穩(wěn)固關防的作用。
可放之現(xiàn)在,就不好說了。
畢竟陸羽早就向朱元璋言明將諸皇子分封海外的政策,若是此時訂下“不征之國”,將來難免束手束腳。
“咱豈有那么笨?既已決定要攻伐克取,又怎會自縛手腳?”朱元璋卻連連擺手。
“既然如此,那陛下想讓我參詳什么?”陸羽更加好奇了。
“此次朝會,萬國來朝,諸國都向我大明俯首稱臣,這本是一件好事,可咱想到你那分封之事,若是日后,咱打算向諸國用兵,只怕要遭世人非議?。 敝煸皣@了一口氣道。
人家主動稱臣,前來朝拜,你卻派兵攻打,多少有些不地道。
“陛下還怕世人非議?”聞言,陸羽忍不住揶揄道。
你朱元璋殺了那么多人,如今更是要進行稅改,這些文人官員儒家士子早就在心里將你罵透了,你還怕被人非議?
“非議,咱自然不怕,但什么事都需要師出有名才行?”朱元璋擺了擺手道,作為馬上打江山的皇帝,若是害怕被人非議,之前那些事,他都不會做了。
“原來如此!”陸羽點了點頭,思慮了一二,然后說道:“陛下您可知,在朱棣登上皇位后,他修了一部書,將經、史、子、集,涉及天文地理、陰陽醫(yī)術、占卜、釋藏道經、戲劇、工藝、農藝等中華民族數(shù)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涵蓋了為一本,名為《永樂大典》。”
“《永樂大典》,老四這想法不錯,要不咱要不也修一部《洪武大典》?”說話間,朱元璋不由得捋了捋胡子,意想連篇道。
聞言,陸羽頓時滿頭黑線,這朱元璋真是屬流氓的,連兒子的《永樂大典》都想搶,不過如今朱元璋已經知道了未來的發(fā)展,永樂這個年號應該沒了,那《永樂大典》自然也沒了,修一部《洪武大典》也不是不行,不過現(xiàn)在不是談《永樂大典》《洪武大典》的事。
陸羽連忙將這些想法甩出頭中,然后說道:“陛下,我想說的并不是讓你去修一部《洪武大典》,而是讓您修一部史書。”
“史書,咱前陣子不才修了部《元史》嗎?”朱元璋好奇的問道。
陸羽笑著擺手道:“我說的不是前朝史,而是上通三皇五帝,下達大明天朝的華夏通史!”
“華夏通史?”這時,一個驚呼從殿外響起,隨即只見朱標快步走了進來,望著陸羽道:“陸先生,你方才說的華夏通史,究竟是何物?”
陸羽眼看這父子倆都不大聰明的樣子,只好嘆了口氣,解釋道:“所謂華夏通史,即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明史,這部史書,可以從上古的有巢氏、燧人氏等神話傳說為起點,再到后來的三皇五帝、夏商周、秦漢晉,經隋唐再至宋明……將我華夏民族的自古以來的歷史,統(tǒng)統(tǒng)編纂集冊?!?/p>
“這……怕不得編出上千冊書來?”朱元璋一聽,當即驚呼道。
要知道,光是一部《元史》,就已有二百一十卷,而這元朝國祚不足百年,與浩如煙海的華夏文明歷史相比,簡直渺小如同螻蟻。
真要照陸羽的要求編寫,怕那史書得有上千冊之多,就這武英殿中的高大書架,怕都擺不下。
“額,大可不必!咱要編這本書,又并非為了記錄歷史,倒沒必要編得那么詳細,只需選取歷史上的重要人物、重大事件便可?!标懹鹦χ鴵u頭道。
看朱家父子仍有些迷糊,他只好再細作解釋道:“就拿夏朝來說,我們不必將所有發(fā)生在夏朝的事件統(tǒng)統(tǒng)記錄,只需記錄大禹、夏啟、夏桀等幾個知名君主,將他們的生平事跡大略闡明,便已足夠?!?/p>
“再往后歷數(shù),便該講講那夏朝滅亡的過程、原因,以及商朝如何平定天下,至于后面的周朝,只須介紹武王伐紂,周公輔成王,烽火戲諸侯等等,再選定一些春秋戰(zhàn)國期間幾場重大戰(zhàn)役,講明其前因后果,闡述其影響,便已足矣。”
他大略做了番解釋,最終給出總結道:“這華夏通史只需要將各朝各代的特點,及其發(fā)源、發(fā)展歷程,以及它們衰敗的原因大致總結出來,便已足夠,如此凝練濃縮,我華夏數(shù)千年歷史,可總結出一部數(shù)十萬字的精簡史書,說是華夏通史,實際上稱之為華夏簡史更為準確?!?/p>
朱家父子聽得一愣一愣,各自托腮捋須,思慮了許久。
“可是……如此大費周章,究竟有何好處呢?”朱元璋有些不解。
修一下元史還可以當作給上一個王朝的蓋棺定論,但修華夏通史,雖說只是簡史,可要疏理這么長的歷史,仍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,朱元璋向來是個實用之人,若僅僅只是為了好大喜功,大可不必如此。
“當然是為了朔源正統(tǒng),咱們將華夏歷史一以貫之,從上古一路編到我大明,就是為了向天下人昭示:我大明朝上繼三皇五帝,乃是天地正朔、華夏正統(tǒng)!”陸羽說完,笑嘻嘻的看向朱元璋。
“華夏正統(tǒng)?”聽到這個,朱元璋兩眼一亮。
對于這正統(tǒng)之說,朱天子是極為看重,否則他也不會為了證明大明的正統(tǒng)性,承認他所取代的前元也是正統(tǒng)王朝。
也正因為這個原因,他才會因為諸藩屬國前來朝拜臣服,而竊竊自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