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這話說得不錯,所以咱才會把遷都鳳陽之事擱置,想慢慢的看看其他地方,但自去年國子學事件后,咱就發(fā)覺這江南之地如同一張羅網,緊緊纏繞著我大明朝堂,咱就知道,這遷都之事刻不容緩了?!?/p>
朱元璋從桌旁站起,背負雙手走到窗口,重重吐了口氣,就仿佛,他已被束縛許久。
陸羽自然能理解,余熂自殺了,國子學事件的幕后真兇——江南士族卻并沒傷筋動骨,為擺脫這些人,遷都北上是必然選擇。
“起初,咱回想起你所說的靖難之事,那時老四將都城遷去北平,于是,我也派人前去北平查探,想看那里適不適合作為遷都選址。”
朱元璋又嘆口氣,兀自搖搖頭道:“只可惜,蒙古人壓根不會經營,北平雖是元大都,卻連幾座像樣的宮殿都沒有,僅有的幾座宮殿,也都毀于戰(zhàn)火之中,若要遷都北平,怕整座城都要重新修建,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我大明的國庫實在拿不出這么多錢來?!?/p>
說到這里,朱元璋回過頭來:“因此,我才召你來,想問問你的看法。”
沒錢還想遷都,你這要求還真不低。
陸羽苦笑兩聲,沒有直接給出答案,而是反問道:“陛下以為,一座城池被定作都城,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?”
朱元璋眉頭一緊,正要開口,卻已有人搶先發(fā)話道:“作為都城,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,首要便是有天險可守,確保足夠安全,第二點,便是經濟不能太差,都城附近要有農耕基礎,要有魚米之鄉(xiāng),能源源不斷供應糧食?!?/p>
朱標的回答,立即駁得朱元璋響應道:“不錯,我兒思慮周詳!”
夸贊完朱標,朱元璋埋頭稍作思慮,說道:“依咱看,最符合這兩個條件的,便是長安、開封二地!”
作為唐宋兩朝的都城,這兩座城池,自有其地理上的優(yōu)越性。
這其中,朱元璋最看好的,還是長安。
八百里關中平原,保證了經濟民生,潼關天險,又保障了都城安全,這座城池,孕育了秦漢隋唐四大帝國,承載了華夏民族最最輝煌的過往。
而開封城,地處中原要地,又是北宋都城,將之定為國都,也象征著中原大地重歸漢土,徹底掃平外邦遺毒。
這兩座城池,各有優(yōu)劣,朱元璋一時難作決斷,便將詢問目光投向陸羽。
然而陸羽卻蹙眉搖頭道:“實際上,無論是長安還是開封,都不是上佳之選?!?/p>
“此話何意?”朱家父子大是不解。
“若在數百年前,這兩地或可算是國都必選之地,但經過這數百年的時間,這兩地的國運氣數早已耗盡?!标懹饑@了口氣,他給出的解釋,實在玄乎又玄。
若是其他人說出這種話,倒還有說服力,可偏生陸羽來自后世。
朱標瞟了瞟陸羽,頗為驚訝道:“先生那個時代,也講究這國運氣數之說?”
“額……”
陸羽干咳兩聲:“國運氣數太過縹緲,一時難以解釋清楚,這樣吧,我說點更實際的。”
他大袖一揮,將手背到背后,清了清嗓門,道:
“簡單來說,決定一城好壞的,不只是地理條件,古人言‘天時地利人和’,這人和就不提了,除卻地利之外,還講個天時,氣候狀況,降雨頻率,平均氣溫,這些都會影響一座城池的好壞?!?/p>
“就拿那長安示例,盛唐之時的長安城,和現在的長安,在氣候狀況上可大有區(qū)別了?!?/p>
朱家父子聽得一臉迷惑,朱標好奇道:“這氣候無非冬冷夏熱,還能有甚區(qū)別?”
陸羽伸出手指輕搖道:“區(qū)別可大了,盛唐時期的長安,氣候悶熱,降雨充足,白居易詩中有云:足蒸暑土氣,背灼炎天光,這足可說明那時的長安城,與現在的長安大有區(qū)別?!?/p>
“再者說,盛唐之時,南方遠未開發(fā),經濟和農耕水平遠低于關中,但此刻,江南一帶水土豐饒,無論糧食產量還是交通水平,都比長安要強,若要遷去長安,無異于自縛手腳,于大明發(fā)展不利。
而且陛下莫忘了,就在盛唐時,長安君臣也經常要去洛陽就食,陛下莫不是想做個乞丐天子?”說道最后,陸羽突兀的笑了,朱元璋原就是個乞丐,這個乞丐天子的名號好像正適合他。
聽到陸羽這話,朱元璋肉眼可見的臉一黑,連忙岔開話題問道:“那開封呢?”
“開封……”陸羽朝朱標望了過去道:“太子殿下可還記得,你曾經去過開封。”
“兩年前,本宮曾去開封治水賑災?!敝鞓它c頭。
“這便是開封府的最大弊端,黃河水患遠未平息,指不定哪日便要決堤泛濫,將都城定在那里,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嘛!”說著,陸羽又望向朱元璋道:“除非陛下想時不時游一圈泳,否則還是避遠些的好?!?/p>
“可開封有黃河天塹,可抵北方強敵?!敝煸叭杂行┎环?。
“大宋當初也是這么想的,可結果如何?而且如今小冰河時期就要來臨,屆時氣候轉冷,黃河極易結冰,那結了冰的黃河,北敵鐵騎可暢通無阻,如何還能算作天塹?”陸羽嗤笑一聲道。
“小冰河時期?”朱元璋又聽了個新名詞,也顧不得陸羽的嘲笑,當即問道。
陸羽只好細作解釋:“所謂小冰河時期,是指全天下氣候大幅度轉冷,這是自然規(guī)律,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?!?/p>
怕這兩人聽不懂,他又舉例示之:“秦時《呂氏春秋·古樂篇》記載,在周朝時,黃河流域還廣泛分布有犀牛、大象等諸多動物,但現如今,這些動物全都不見了,這正是因為氣候變冷,這些喜熱動物只能南遷?!?/p>
“一旦冰河時期出現,氣候大幅降低,糧食必然歉收,到那時,朝廷收不上稅,必然會走向衰敗,而且,彼時北方草原也會因為氣候轉冷出現草場潰縮的狀況,導致游牧民族無法生存,只能南下中原,靠劫掠過活?!?/p>
聽到這里,朱家父駭得心驚肉跳,他們哪還顧得上遷都之事,忙追問道:“當真有如此可怕?”
“這是必然結果,畢竟無論是誰,都想活著,而草原忍想要活下來,只能南下劫掠,歷史上,曾經出現過三次小冰河時期,分別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、東漢末年到三國西晉、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,而這第四次小冰河時期……”
陸羽沒有把話說完,但他相信朱元璋能猜得出來。
果不其然,朱元璋面色大變,驚叫道:“這第四次小冰河時期,便是我大明?”
“不錯,而且陛下應該看得出,這前三個小冰河時期,都發(fā)生了什么?”陸羽點頭道。
朱元璋還沒開口,已被朱標搶答道:“改朝換代!”
“氣候變冷,對于時局的影響是致命的,這也是歷來王朝更迭的周期規(guī)律,自古以來,每個王朝都無法超過三百年,這一方面是源于土地集中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化,另一方面嘛,這氣候轉冷也是元兇之一,至于大明能不能扛過三百年,呵呵!”陸羽最后兩個詞足以表示出了他的態(tài)度了。
原本是詢問遷都選址,但話題一扯到王朝更迭,朱家父子就憂心忡忡起來。
雖說三百年后,二人早已化作枯骨,可帝王之家,誰不想著世代延續(xù)呢?
二人心思沉痛,連往下追問的欲望都沒有了。
這一場漫談,終于在這沉重氣氛里,宣告結束。
……
陸羽的一席話,讓朱元璋憂思過甚,一直到晚上仍未緩過來,當他帶著一臉憂思回了寢宮,立刻被心思明慧的馬皇后看了出來。
“重八,你這是怎么了,臉色怎這般難看?”馬皇后一面張羅著桌上晚餐,一面看著朱元璋神色詢問道。
對于馬皇后,朱元璋自是知無不言道:“那陸羽說……咱大明要來個什么冰河時期,說是不足三百年便要亡國了?!?/p>
連嗟帶嘆,他說得苦大仇深,可馬皇后聽后,卻是一臉淡然。
“三百年,那都多久之后了。”
說話間,她朝著朱元璋腦門點了點:“重八你就是勞碌命,那三百年后,你我尸骨怕都化成灰燼了,哪還管得了這些?古人常道,兒孫自有兒孫福,你這般操心,豈不無端給自己添堵嘛!”
“可是……”朱元璋不忿,才一張口,嘴巴卻叫青菜給堵住。
馬皇后一面夾菜喂他,一面勸道:“倘若三百年后的大明天子,當真如前元皇帝那般昏庸,視百姓為糞土,那我大明江山被推翻,也是活該,這王朝更迭原本是歷史規(guī)律,何苦要這般執(zhí)拗?”
朱元璋費了好大氣力,才將嘴里的青菜咽下:“可咱就是想咱老朱家千秋萬代!”
“哼,千秋萬代?即便咱兒孫昏庸無能,害天下萬民受苦受難?”馬皇后輕哼一聲。
朱元璋梗著脖子道:“這天下是咱老朱家的……”
“嗤……照你這說法,原本前元蒙人當皇帝時,天下也是他們打下來的呢!”
馬皇后嗤笑一聲,不屑道:“你朱重八難道忘了,當年為何要起兵造反了嗎?日子過不下去,百姓自會造反,推翻這王朝亂世,怎許你朱重八起事,就不許旁人了?”
較之朱元璋,馬皇后顯然看開了得多。
經馬皇后駁斥,朱元璋的底氣明顯弱了幾分,但還是說道:“即便不能千秋萬世,也該多傳幾百年才是,不行,等明日一早,我再將那臭小子喊來,得問問如何能延續(xù)我朱明王朝!”
看他一臉倔強,馬皇后幽嘆口氣,一臉無奈。
……
相較于豁達英明的馬皇后,朱元璋的骨子里,更多還是小農思想。
本著家天下原則,他自然希望老朱家千秋萬代,即便經過馬皇后再三開導,他仍放不下執(zhí)念。
翌日一早,剛下了朝,朱元璋便又將陸羽傳進宮來,問道:“昨日你說我大明不一定能熬過三百年,可有法破解?”
“陛下,天氣變冷,糧食減產,此乃天數,人力又怎能干預呢?”陸羽嘆了一口氣說道。
“若是真有天意,那上天把你送來我大明,不就是想要讓你幫著延續(xù)我大明王朝嗎?”朱元璋當即反駁道。
聽到這話,陸羽想了想,好像也對,隨即表示道:“這小冰河時期最大的影響,便是糧食歉收,繼而導致民不聊生,只能揭竿而起,要想解決這麻煩,就得從糧食入手,民以食為天嘛,能吃飽飯,誰會擔著掉腦袋的風險造反呢?”
說了這么多,問題終究是回到糧食上。
聽到這話,朱元璋感同身受,連連點頭道:“不錯,若當初咱家有田有糧,也絕不會走上造反這條路?!?/p>
“實際上要想解決糧食短缺,很簡單,要么減少人口,要么增加糧食產量,當初我們國家剛建國的時候,糧食也同樣短缺,為此國家甚至出臺生育制度,以控制人口,防止造成大范圍饑荒?!标懹鹇f道。
朱元璋還以為陸羽說的減少人口是靠著戰(zhàn)爭呢,沒想到卻是這么回事,但這完全不適應于當今大明,畢竟在封建社會,人口是越多越好,人口越多,國家收上來的稅收才會越多。
自古以來,評價盛世的標準,人口多寡也是關鍵因素。
似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,陸羽慢慢說道:“我知道減少人口的辦法不適合大明,所以便只能走增加糧食產量這條路了,在我們那個時代,有農業(yè)學家耗費畢生心血,研究出雜交水稻,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,那才徹底解決了饑荒。”
“雜交水稻?”朱元璋兩眼一亮。
“不錯!”
說起這一點,陸羽頗是自豪道:“那雜交水稻可畝產上千斤,比之當下糧產,怕是翻了四五番?!?/p>
“千斤?”
朱元璋的聲量,霍然提高了八度。
便連先前一直埋頭政務的朱標,也驚得丟下筆,抬頭看向陸羽道:“當真能畝產千斤?陸先生不是在說笑?”
朱標雖不像朱元璋從小務農,但他打小所受的教育便是天下以農為本,是以常翻閱各地奏報,對當下糧食產量,還是很清楚的。
照他閱歷,當下各地水稻產量,至多三百斤,這連翻幾倍的產量,實在駭人聽聞。
“我還能騙你們嗎?”陸羽拍著胸脯道。
朱標不由感嘆道:“能研制出此等良種,那等高人,簡直神農再世!”
他正自夸贊,朱元璋卻已更進一步道:“陸羽,你小子……不是素來愛搗鼓嘛!啥時候,也給咱將那雜交水稻……搗鼓出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