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說戴宗在江州凌亂。
且說武松在客店閉關,終于完成了稿子。
揉了揉手腕,武松在封面寫下四個字:
三國演義!
這些時間,武松都在寫《三國演義》。
在北宋,此時流行的市井讀物以傳奇話本為主。
講歷史也是以平話為主,比如《三國志平話》,講的是單獨的人物故事、或者一段情節(jié)。
像《三國演義》這樣的鴻篇巨著、長篇歷史演義,宋代還沒有。
前陣子寫完《傳習錄》,國子監(jiān)刊印后,武松名聲大噪。
汴梁所有讀書人,沒有不知道武松的。
但是,對于普通百姓來說,武松還是不夠有名氣。
所以,武松又寫了《三國演義》,這樣的通俗歷史演義小說,所有人都可以聽。
到時候,官方、民間都知道武松的名字。
當然,還可以大賺一筆!
喝了一大碗茶,武松把稿子裝在布袋里。
走出客店,武松找到上次賣《傳習錄》的書店。
國子監(jiān)刊印《傳習錄》,這家書店能拿到第一批貨,足以說明老板有實力。
武松走到門口,只見門口掛著一塊匾額:
傳道書舍。
武松出現(xiàn)在門口,買書的士子立即認出:
“閣下可是武省元?”
武松呵呵笑了笑,說道:
“正是在下?!?/p>
“武省元來了!”
其他買書的士子圍過來,對著武松行禮。
“可否請武省元簽名?”
一個剛剛買了《傳習錄》的士子渴望地看著武松。
在北宋,也有求人墨寶的風氣。
特別是大牛寫的書,也喜歡求作者簽名。
不過,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,因為能著書立說的,大多有官職,很難見到。
今日遇見武松,眾人哪肯錯過。
武松非常隨和,問店里要了筆墨,一一簽名。
書店老板聽聞武松來了,連忙出來行禮:
“某是書肆主人李庸,武省元大駕,蓬蓽生輝?!?/p>
“李朝奉客氣了。”
朝奉本來是一種官名,后來逐漸用于富豪、店主的尊稱。
稱呼李朝奉=稱呼李老板。
“武省元里面請。”
李庸帶路,武松進入書店后院。
李庸是個商人,但因為賣書,而且是汴梁最大的書商,時常與文人墨客往來。
所以后院做得十分雅致,墻上掛著書畫,架子上擺著書籍。
坐下后,仆人奉茶。
兩人對坐,李庸說道:
“武省元的《傳習錄》別出一格,格物致知之說已經(jīng)風靡士林,都說武省元是當代大儒。”
“那些個不認得武省元的,還以為武省元已經(jīng)年過花甲?!?/p>
武松笑道:“學問須時間磨礪,也須天賦?!?/p>
“我有些許天賦而已,所以醒悟早些。”
李庸敬佩道:“武省元謙虛了,不到20的年紀,便能有此參悟,已是一代大儒!”
客套完畢,武松直接說此行目的。
“李朝奉是汴京最大的書商,我有一本新書,想賣與你?!?/p>
李庸聽聞,喜從天降,起身拜道:
“武省元不棄,小可先行謝過。”
武松現(xiàn)在是最熱門的人,他的書只要刊印,一定大賣。
《傳習錄》雖然讓他首發(fā),但版權費歸國子監(jiān),他賺的不多。
這也是武松不爽的原因,《傳習錄》賣得那么火,自已卻沒有賺到錢,一個銅板都沒有賺到。
所以,武松寫完《三國演義》,自已找書商出版,收取版權費。
“不知武省元有何大作?”
李庸很期待,他以為武松又寫了《傳習錄》那樣的書。
武松從布包里拿出厚厚一沓手稿,放在桌上。
真的是厚厚一沓。
三國演義60多萬字,全部用毛筆手寫,可以想象有多厚。
見到手稿的一瞬間,李庸愣了一下,然后快速捧在膝蓋上。
封面寫著《三國演義》。
“噫?不是儒學嗎?”
李庸有些失望。
武松是儒學大師,他想要陽明心學的書。
“李朝奉且看看?!?/p>
武松知道李庸想錯了,只是淡淡一笑。
李庸試著翻開第一頁,寫著:
第一回:
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。
開篇是一首《臨江仙》
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是非成敗轉(zhuǎn)頭空。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
白發(fā)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。一壺濁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
李庸看完這首詞,抬頭問道:
“我記得這首詞是武省元所寫吧?”
武松有些好奇,問道:
“李朝奉居然知道?”
李庸呵呵笑道:“武省元太謙虛了,你的《臨江仙》可是廣為流傳?!?/p>
說罷,李庸繼續(xù)往下看正文:
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
順著書稿往下看,李庸?jié)u漸入迷,不覺過了一個時辰。
直到眼睛看得發(fā)酸,李庸才直起身子,驚嘆道:
“武省元真乃...真乃..真乃天生才華!”
“我從未見過如此精彩絕艷之作,從未有人寫過這樣的書?!?/p>
“這書我要了,我要了,請武省元定要給我!”
李庸激動得有些顫抖。
身為大宋最大的書商,李庸一眼就知道什么書能大賣。
這部《三國演義》寫得極為精彩,不僅如此,這種寫法也是獨一無二的。
可以想象,《三國演義》出版后,一定會有跟風的作品。
什么《秦漢演義》《隋唐演義》...必定隨之而來。
他已經(jīng)想好了,如果武松不寫,那就讓手下那些文人按照《三國演義》的體例寫書。
這次要賺翻了!
“武省元...這書..您要多少銀子?”
李庸瞪大了眼睛。
這本書太好了,他覺得武松會開出天價!
“我不收稿費,我與你分成,賣出的書,你我二八分賬,我八你二,如何?”
李庸愣了一下,他想一筆買斷。
而且,二八分賬,太虧了。
“武省元,二八分賬...我虧呀?!?/p>
“三七分賬,你若不答應,我自找別處刊印?!?/p>
李庸緊緊攥著稿子,心里天人戰(zhàn)斗。
三七分賬,大頭被武松拿走了。
可是,如果他不答應,武松必定找別人合作...
進嘴的肥肉,自然不能跑了。
李庸咬咬牙,說道:
“好,三七分賬!”
“爽快!不打擾了?!?/p>
武松笑呵呵起身離開。
武松不擔心李庸賴賬,因為自已馬上就是狀元,以后權傾天下,李庸不敢賴賬。
武松回客店休息,馬上就要殿試了。
李庸捧著厚厚的手稿,找到手下刻印書籍的,交代馬上開始刊印。
手下看著厚厚一沓手稿,疑惑道:
“東家,這...也太多了。”
“莫要放屁,老子讓你刊印,你便刊印,此書必將讓我的書肆名揚天下!”
李庸非常確定,《三國演義》必將爆火,他的書店將名揚天下!
“對了,把我的名字,署名到第二?!?/p>
“?。窟@是...武省元的書吧?!?/p>
“老子自然知道是武省元的書,把我的名字列在武省元后頭!”
雖然是書商老板,李庸也有一個名垂青史的夢。
靠著這本書,只要署名,一定可以流芳后世。
手下不敢忤逆,把李庸的名字列在武松之后。
《三國演義》成了武松、李庸合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