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只白鷺倒地,其他白鷺飛走。
水鳥湖面上,笑聲和鳥叫聲沸騰一片。
小劉再次將舢板劃到淺灘邊上,陳衛(wèi)國跳上淺灘將那只打死的白鷺拎起來,卻發(fā)現(xiàn)白鷺身上,只有一個流血的傷口。
看樣子剛剛陳衛(wèi)國和張主任同時開槍,卻只有一槍打在了白鷺身上。
沒人知道那一槍,是誰打中的。
畢竟工字氣槍的準度大家都有目共睹。
不過陳衛(wèi)國和張主任都不在意這點,兩人干脆就將功勞平分了。
陳衛(wèi)國問小劉要不要也打一只,小劉雖然感興趣,但還是不肯參與進來。
白鷺被驚走,一時半會兒回不來了。
水鳥湖靜悄悄的,水面時不時被山風吹動出漣漪。
張主任見狀,抬手看了眼時間,見已經(jīng)快5點鐘了,于是提議今天先到這里。
于是幾人坐在舢板,回到湖岸邊,將打到的兩只白鷺提上了岸。
對了,葉兒黃呢?
原來陳旸覺得舢板坐四個人已經(jīng)夠擠了,便讓葉兒黃一個人在湖邊玩。
幾人在打白鷺的時候,葉兒黃會在湖岸邊時不時叫上兩聲,然后在蘆草之間鉆來鉆去。
反正一只狗也玩得挺歡樂的。
那個年輕的助理,依然坐在帳篷前看著書。
他應該聽到了幾人在湖里鬧出的動靜,抬頭看到幾人拎著兩只水鳥回來,微微皺了皺眉,又繼續(xù)低頭看書去了。
陳衛(wèi)國對陳旸小聲說道:“這個助理似乎看慣咱們,是不是因為咱們?nèi)ネ?,沒叫上他的原因?”
“當然不是?!?/p>
陳旸沒在意這些,擺手道:“陳隊長,你別多心,人家是知識分子,跟咱們這些泥腿子玩不到一塊兒,還麻煩你去處理一下兩只白鷺,今晚咱們烤著吃?!?/p>
“行!”
陳衛(wèi)國轉(zhuǎn)頭就和小劉去一旁處理白鷺了。
張主任來到帳篷前,對那個助理小聲問道:“曲明同志,張老還在睡覺嗎?”
“嗯?!?/p>
曲明點了點頭。
張主任心想這位專家在帳篷里睡覺,倒也讓人省心,如果明天也這樣就好了,在山上風平浪靜待兩天,然后平平安安下山。
“曲明同志,如果張老醒了,你讓他等一會兒,我們已經(jīng)在弄吃的了,今晚我們吃野味?!?/p>
“嗯,知道了?!?/p>
曲明頭也不抬的應了一聲。
張主任也不計較曲明的冷淡態(tài)度,笑了一聲,轉(zhuǎn)身就要準備走開。
這時,在帳篷里傳來了張學儒的聲音。
張學儒在帳篷里睡了一下午,醒來后有些口渴,問曲明要水喝。
曲明趕緊放下書,拿起水壺鉆進帳篷。
作為招待方的張主任,也趕緊站在帳篷外,笑著問道:“張老,這一覺睡踏實了嗎?”
“哦,張主任啊,謝謝你關(guān)心,我年紀大,拖累你們了?!?/p>
張學儒喝完水,被曲明扶著從帳篷里走出。
張主任跟在一旁,扶著張學儒在帳篷外的空地坐下,笑道:“張老,你這話說得客氣了,一路上山,我們把你晾在帳篷里睡覺,是我們的失職?!?/p>
“沒那回事!”
張學儒擺手笑了笑。
看得出來,睡過一覺之后,張學儒的精神好了很多,對亡妻的思念情緒,也平復了下來。
遠處,陳衛(wèi)國和小劉正在燒水,準備給兩只白鷺拔毛。
張學儒目光看過去,疑惑問張主任:“你們從哪里來的白鷺?”
“哦,打獵打的?!?/p>
張主任將下午打獵的事,告訴了張學儒,還特意提到陳旸是用弓箭射殺了一只白鷺。
張學儒聽著狩獵的過程,聽得津津有味,笑道:“先前我聽薛廠長說,專門請了兩位打獵的好手,這次陪我上山,旨在讓我在山上有個消遣?!?/p>
“我當時還在想,要怎么才算消遣?”
說到這里,張學儒頓了頓,臉上帶著淡淡的笑意。
張主任慚愧一笑,說道:“張老,也怪我們忽略了一些實際情況,以為你也會跟著我們一起打獵,所以我們……唐突了一些?!?/p>
“不,不唐突!”
張學儒指著遠處的陳旸幾人,笑道:“你看,這些朝氣蓬勃的小伙子,待在他們身邊,就感覺像自己也年輕了幾歲,還是年輕人好?。 ?/p>
張主任想到張學儒沒有子女,于是問道:“張老,你喜歡跟年輕人待一塊兒?”
“嗯,偉人也說過,年輕人就像早上八、九點的太陽,誰不喜歡太陽啊?”
張學儒情緒大轉(zhuǎn),臉上的笑意也濃了起來。
張主任見狀,指了指背在身上的氣槍,嘗試問道:“張老,明天我們要在山上繼續(xù)逛一天,你要不要也打兩只野物?”
張學儒笑著擺手道:“不必了,我使不來槍,但我可以看你們打。”
“那明天我讓陳旸和陳衛(wèi)國同志,給張老你表演一下他們的本事?!?/p>
“好,我拭目以待。”
這邊張主任和張學儒聊著天。
另一邊。
陳旸幾人已經(jīng)處理好了兩只白鷺,又在帳篷前生了篝火。
夕陽西下,白鷺被架在篝火上,在火焰中漸漸滲出了油脂香味。
除了白鷺肉,張主任還讓小劉拿出專門帶上山的幾個罐頭。
據(jù)說這些罐頭都是蘇聯(lián)產(chǎn)的。
張學儒見到這些罐頭,不僅想起了自己在蘇聯(lián)留學的歲月。
在等著白鷺肉烤熟的過程中,張學儒給其他人講了一些他的留學往事。
有意思的是,張學儒雖然在蘇聯(lián)深造的專業(yè)是機械工程和物理,但他卻在一次游歷歐洲時,認識了幾個東亞的商人,了解了當時的東亞經(jīng)濟狀況。
從這個狀況中,他甚至提前預知了國內(nèi)的發(fā)展走勢。
“我跟你們說的這些話,就當是閑聊。”
“今天在這里,我不妨大膽預測,以后經(jīng)濟會從集體轉(zhuǎn)到個人,你們都還年輕,馬上就要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,一定要把握好機會!”
張學儒話說得很淺,估計是前些年的遭遇,讓他變得謹慎起來。
所以包括張主任在內(nèi)的幾人,都聽得有些稀里糊涂,完全不知道所謂的經(jīng)濟變革走勢的依據(jù)在哪里。
的確,現(xiàn)在才1977年。
改革開放都是一年以后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