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心中,自有一番計較。
論道?
他對佛學的研究,確實僅限于前世的積累,但畢竟后世的佛學可是經(jīng)過一千多年的發(fā)展,豈是現(xiàn)在能比的?
自己那些東西,想來也夠用了。
反正自己橫豎不虧。
今天這一萬兩,已經(jīng)穩(wěn)穩(wěn)地落袋為安。
就算這第二場輸了,也不過是雙方打個平手罷了,還有機會。
再說了,萬一要是贏了呢?
許元瞥了一眼那個名叫慧基的年輕和尚。
對方雖然號稱什么天才禪師,但畢竟年輕。
而自己腦子里裝著的,可是領先這個時代一千多年的信息和邏輯思維。
辯經(jīng)論道,說到底也是一種辯論。
未必,就不能贏。
這種穩(wěn)賺不賠的買賣,為何不試一試?
見許元答應得如此爽快,張顓心中最后的一絲不安也煙消云散,他只覺得許元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,狂妄到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。
“好!好!好!”
張顓連道三聲好,轉(zhuǎn)身對著人群中的盧照鄰一抱拳。
“還請盧兄,為我等做個見證,安排場地!”
盧照鄰深深地看了一眼許元,眼神復雜,最終還是輕嘆一聲,點了點頭。
“來人?!?/p>
他揚了揚手。
“將方幾撤下,取兩個蒲團來?!?/p>
星羅莊的下人效率極高,很快,水榭中央便被清理出一片空地。
兩張松軟的蒲團,被相對著擺放在了地上。
氣氛,也隨之從方才的詩酒風流,變得莊嚴肅穆起來。
人群自動向后退開,圍成了一個更大的圈子。
在張顓的恭請下,那名叫做慧基的年輕僧人,緩步從那邊的亭臺走過來。
他先是朝著四周的眾人,包括畫舫上的晉陽公主方向,不卑不亢地行了一個佛禮,而后,才走到了場中,在其中一個蒲團上盤膝坐下。
許元也走了過去,在慧基的對面坐了下來。
直到這時,他才得以近距離地打量自己這位對手。
慧基的年紀,看起來與自己相仿,絕不會超過二十五歲。
他面容俊秀,皮膚白皙,一雙眼睛清澈如水,仿佛能映照出人心最深處的念頭。
他身著一襲漿洗得發(fā)白的灰色僧衣,樸素至極,但穿在他身上,卻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禪韻。
整個人,就像一塊溫潤的玉石,寧靜,平和,卻又蘊含著讓人不敢小覷的內(nèi)斂光華。
許元心中暗自點頭。
原以為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學究,沒想到竟是如此年輕。
能在玄奘法師門下脫穎而出,又被張顓這等眼高于頂?shù)氖兰易拥芊顬樽腺e,想來,是有些真才實學的。
就在許元打量對方的時候,慧基也正平靜地看著他。
與張顓的怨毒和盧照鄰的復雜不同,慧基的眼神里,只有一片純粹的平和與淡淡的好奇。
他雙手合十,對著許元微微頷首,聲音溫和如春風。
“貧僧慧基,見過施主?!?/p>
其人謙遜有禮,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即將占據(jù)絕對優(yōu)勢而有半分倨傲。
“大師,有禮了?!?/p>
許元也客氣地回了一禮。
慧基緩緩開口,繼續(xù)說道。
“貧僧聽聞,此番論道,乃是許大人與張施主的賭局?!?/p>
“只是,貧僧有一事不明?!?/p>
“佛法乃是度世之法,非是爭強好勝之工具,不知今日,許大人想論何道?”
他這話問得極有水平,既表明了自己并非主動挑釁,又將出題的權利,客客氣氣地交到了許元的手上。
一時間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許元身上。
只見許元灑然一笑,擺了擺手。
“大師言重了?!?/p>
他看了一眼旁邊臉色緊張的張顓,語氣輕松地說道。
“我與張公子的賭局,其實方才已經(jīng)分出勝負,是我贏了?!?/p>
“這第二場,若再由我來出題,豈不是顯得我有些欺負人了?”
他頓了頓,目光轉(zhuǎn)向慧基,神情坦然。
“所以,還是由大師那邊出題即可?!?/p>
“無論什么題目,我都接著?!?/p>
此言一出,全場再次陷入一片靜默。
眾人看向許元的目光,已經(jīng)從看傻子,變成了看一個狂徒。
狂,也要有狂的資本。
方才那一首詩,固然驚才艷艷,將張顗都比了下去,但這次可是論道,而且還是與玄奘大師的得意門生,慧基禪師!
佛法論道,與詩詞文章,乃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天地。
他真的……也懂?
張顓緊張地攥緊了拳頭,手心里的汗水,幾乎要將衣袖浸濕。
他死死地盯著許元,又看了一眼對面的慧基禪師,心中不斷地祈禱著。
一定要贏!
一定要讓這個泥腿子身敗名裂!
水榭中央,蒲團之上。
聽到許元如此干脆利落的回應,慧基禪師那古井無波的眼眸中,也泛起了一絲漣漪。
他雙手合十,再次對著許元微微頷首,行了一禮。
“許施主胸襟,貧僧佩服?!?/p>
“既然如此,那貧僧便占些便宜了。”
慧基的聲音依舊溫潤平和,仿佛能撫平人心中的一切焦躁。
他略作思忖,目光變得深遠起來。
“貧僧自幼隨家?guī)熜蘖暦鸱?,近日有幸隨侍在側(cè),助家?guī)煼g天竺攜回之經(jīng)文?!?/p>
“在翻譯之時,貧僧心中常有一惑?!?/p>
“天竺佛法,與我中土禪意,似有細微之別。”
“佛家向有‘漸悟’與‘頓悟’之爭,貧僧于此,感觸尤深。”
他說到這里,抬起眼簾,清澈的目光望向許元。
“故而,今日貧僧想與許施主論的,便是這漸悟與頓悟的境界之分?!?/p>
“不知施主,意下如何?”
漸悟?頓悟?
這兩個詞一出,在場的勛貴子弟們,大多露出了茫然之色。
他們平日里斗雞走狗,吟詩作對尚可,但對于這高深的佛法玄理,便如聽天書一般。
唯有盧照鄰等少數(shù)幾位真正博學之人,眼神瞬間凝重起來。
這題目,看似簡單,實則直指佛法修行的根本!
一個不慎,便會鬧出笑話。
許元聞言,臉上露出一絲了然的微笑。
他看得出來,這位慧基禪師,雖是張顓請來的外援,卻無半點爭強好勝之心。
他提出這個問題,眼中閃爍的,是真正的求知與探索的光芒。
此人,是真正的修道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