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這樣的人,許元心中也生出了幾分敬意。
“大師這個問題,問得好?!?/p>
許元點了點頭,坦然應下。
“那不知在大師看來,是漸悟為先,還是頓悟為重?”
他沒有急于發(fā)表自己的觀點,而是將話語權又拋了回去。
慧基見他如此,眼中贊許之色更濃。
眼前之人,行事滴水不漏,氣度沉穩(wěn)如山,絕非池中之物。
“貧僧愚見,以為修行之道,在于漸悟?!?/p>
慧基緩緩開口,聲音不大,卻清晰地傳入了每個人的耳中。
“佛曰:‘戒、定、慧’,此乃修行之基石?!?/p>
“持戒,方能心定;心定,方能生慧。此過程,如登山,需一步一個腳印,循序漸進,絕無可能一步登天?!?/p>
“無論是誦經、坐禪、還是行善,皆是積累資糧的過程。”
“水滴石穿,鐵杵成針。修行者通過日復一日的苦修,洗滌塵心,消除業(yè)障,智慧與德行隨之增長,這便是漸悟。”
“直至功德圓滿,?;劬咦?,方能得證菩提,成就佛果。”
“此理,亙古不變?!?/p>
慧基的論述條理清晰,引經據典,將“漸悟”的道理闡述得淋漓盡致。
他認為,修行就如燒水,必須持續(xù)添柴,水溫才會一點點上升,最終沸騰。
這個過程,是不可逾越的。
周圍的眾人聽得云里霧里,但都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。
盧照鄰更是頻頻點頭,顯然是認同慧基的觀點,這也是中原佛教這個時期大多數人的見解。
張顓的臉上,已經抑制不住地浮現出了一抹喜色。
在他看來,慧基禪師的這番言論,已是無懈可擊的至理。
他就不信,許元還能說出什么花來!
他看向許元,眼神中充滿了挑釁和得意。
然而,許元只是靜靜地聽著,臉上神情沒有絲毫變化。
待到慧基說完,他才緩緩點了點頭。
“大師所言,確有至理?!?/p>
他沒有反駁,而是先給予了肯定。
這一手,讓準備看他如何辯駁的眾人,都有些意外。
張顓臉上的笑容一僵。
這是什么意思?
認輸了?
就在眾人疑惑之際,許元話鋒一轉。
“不過,在下也有一點淺見?!?/p>
他挺直了腰背,目光掃過全場,最后落在了慧基的身上。
“在下曾聽過一句話,名曰:‘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’?!?/p>
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?
眾人咀嚼著這句話,只覺深奧無比,不明其意。
唯有慧基禪師,身體猛然一震,雙目之中,迸發(fā)出一道駭人的精光!
他死死地盯著許元,嘴唇微動,仿佛在反復品味這句話的深意。
許元的聲音,繼續(xù)在水榭中回響。
“大師所言的持戒、坐禪、苦修,便是這前半句,‘修行以行制性’?!?/p>
“人之初,性不定,或善或惡,如脫韁之野馬。故需以‘行’為韁繩,通過戒律與實踐,來約束、駕馭這匹野馬,使其歸于正途。此乃漸悟之功?!?/p>
“這一點,我與大師的看法,并無二致。”
聽到這里,張顓松了口氣,嘴角再次勾起。
說了半天,還不是在贊同慧基禪師?故弄玄虛!
可許元的下一句話,卻讓他的心,瞬間沉入了谷底。
“但是,”
許元語氣一頓,目光變得銳利起來。
“修行之目的,為何?”
“難道就是為了永遠握著韁繩,與自己的本性角力嗎?”
“非也!”
“修行的目的,是為了‘悟道’!”
“何為悟道?便是這后半句,‘悟道以性施行’!”
“當修行者通過‘漸悟’的積累,將野馬馴服,心性澄明之后,便有可能在某一瞬間,豁然開朗,明心見性!這便是‘頓悟’!”
“那一刻,便如黑暗中劃過一道閃電,照徹大千世界!”
“從此之后,修行者不再需要用‘行’來刻意約束‘性’。因為他的‘性’,已與‘道’合一。他的每一個念頭,每一次呼吸,皆是修行;他的隨心所欲,皆不逾矩?!?/p>
“這,便是‘以性施行’的境界!”
許元的聲音擲地有聲,他沒有支持漸悟,也沒有支持頓悟,而是將二者,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!
漸悟是基礎,是過程,是量變的積累。
頓悟是升華,是結果,是質變的飛躍!
沒有漸悟的積累,頓悟便是空中樓閣,無根之萍。
而沒有頓悟的升華,漸悟便可能淪為刻板的苦修,終其一生,也只是一個握著韁繩的牧馬人,永遠無法體會到人馬合一,馳騁天地的自由!
一番話說完,整個水榭內外,鴉雀無聲。
落針可聞。
所有人都被許元這番驚世駭俗的言論,給徹底鎮(zhèn)住了。
畫舫之上,晉陽公主李明達美眸異彩連連,她身旁的兩位郡主和秦月離,更是張大了嘴巴,久久無法合攏。
盧照鄰呆立當場,眼神中充滿了震撼與不可思議。
他喃喃自語:“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……原來如此,原來如此!”
而張顓,則像是被人迎面打了一記悶棍,臉色煞白,踉蹌著后退了半步,大腦一片空白。
他聽不懂。
但他能看懂周圍所有人的表情。
他知道,自己……可能又要輸了。
“這……”
“這……這位許大人的見解,簡直……簡直聞所未聞!”
“太精辟了!將漸悟與頓悟的關系,說得如此透徹!”
短暫的死寂之后,人群中爆發(fā)出了一陣壓抑不住的驚嘆。
他們看著許元的眼神,已經徹底變了。
如果說之前是欣賞他的詩才,那么現在,就是徹徹底底的敬畏!
這是一個何等妖孽的人物?
詩才冠絕天下也就罷了,竟然連佛法玄理,都有如此駭人聽聞的見解!
可是,問題來了。
許元的觀點,并非完全否定慧基禪師,反而是將其包容、升華。
這……到底該怎么判輸贏?
就在眾人心中為難之際,一個清朗的聲音,打破了僵局。
“阿彌陀佛?!?/p>
只見慧基禪師緩緩從蒲團上站起身來,整理了一下僧衣。
他神情肅穆,對著許元,深深地彎腰,行了一個九十度的大禮。
這一下,所有人都驚呆了。
許元也連忙起身,想要去扶。
“大師,使不得!”
慧基卻沒有起身,依舊保持著躬身的姿勢,聲音中充滿了由衷的敬佩與感激。
“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經。”
“‘修行以行制性,悟道以性施行’,此十二字,已道盡修行之真諦。貧僧困惑多日之疑慮,今日豁然開朗,茅塞頓開?!?/p>
他緩緩直起身,目光清澈地看著許元。
“施主于佛法之境界,遠在貧僧之上?!?/p>
“此番論道,是貧僧,輸了?!?/p>
“哦不,我貧僧與施主此乃論道,不能以輸贏來定,不過,施主的境界,確實高于貧僧,貧僧還需修行!”